科学|航天员如何生活?科学实验如何开展?专家详解入轨后的“天和”生活


科学|航天员如何生活?科学实验如何开展?专家详解入轨后的“天和”生活
本文图片

昨天 ,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 ,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大幕开启 。 空间站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 , 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 未来 , 航天员如何在空间站生活?科学实验如何开展?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详解 。
航天员活动空间三倍于天宫二号
天和核心舱升空 , 是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的第一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 , 空间站建造任务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 , 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 。
在这一系列任务中 , 每次载人飞船发射前将先发射一艘货运飞船 , 运送航天员在轨生活物资等 。 每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都是3人 , 在轨驻留时间为3到6个月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作为载人飞行器 , 能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哪些条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介绍 , 在天和核心舱密封舱内部 , 具有三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 , 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 , 以保证航天员的日常生活起居 。
“在核心舱的就餐区域 , 配备有食品加热、冷藏、饮水设备 , 以及可收放餐桌 , 方便航天员就餐 。 在锻炼区 , 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 , 为航天员在轨锻炼提供条件 。 ”朱光辰透露 , 为了提高航天员工作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 舱内还采用了情景照明技术和WIFI通信技术 , 航天员不仅可以轻松便捷地控制照明设备开关、查询站上物资存储情况、与地面视频通话 , 还可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 , 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
朱光辰介绍 , 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 能够实现舱内氧气再生、二氧化碳等人体代谢产物的处理和有害气体的去除 , 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 “这些措施保障了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 大量减少了氧气、水等消耗品的上行携带量 。 ”
可在轨十年 , 预计滚动实施近千实验项目
全面完成以三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 , 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 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主要任务 。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 , 将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
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中国空间站在舱内、舱外部署了众多重大科学设施 , 同时利用微重力和辐射环境、航天员较长在轨驻留、天地往返等优势 , 将开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崭新时代 。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 目前在空间站“天和”、“问天”、“梦天”三个舱段舱内共安排了13个科学实验柜 , 每个实验柜都是一个高功能密度的太空实验室 , 可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
这些重大设施可支持在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等9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科学研究——空间站在轨运营10年以上时间 , 预计可滚动实施近千项实验项目 。
此次随天和核心舱上天的空间站无容器材料实验柜 ,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负责研制 。 该所科研团队历时五年 , 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 , 使实验柜设计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该实验柜可实现每盒29个样品的自动释放回收 , 能大幅度缩短宇航员操作时间 , 提高科学实验效率 。 它还采用了半导体激光器和二氧化碳激光器耦合激光加热技术 , 可将具有不同激光吸收波长的金属、非金属加热到3000℃以上 , 可满足不同材料科学实验需求 。

【科学|航天员如何生活?科学实验如何开展?专家详解入轨后的“天和”生活】作者:首席采访人员许琦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