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文章图片
图1/5

喜马拉雅IPO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
今日凌晨 , 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 , 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股票代码为“XIMA” 。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文章图片
图2/5

招股书显示 ,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 , 喜马拉雅平均月活为2.503亿 , 平均月活跃移动付费用户为1390万 。 2020年 , 喜马拉雅营收40.50亿元 , 净亏损5.95亿元 。
招股书显示 , 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 。 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
招股书显示 , 喜马拉雅计划将此次发行的净收益主要用于:推进公司的下一代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扩大和强化公司的内容产品 , 为内容创作者赋能;营销和品牌推广;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运营资金和一般性企业用途 。
目前来看 , 喜马拉雅在全场景布局上已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 接下来会向IoT和V2X两个方向冲刺 , 通过内容生态撬开IoT布局 , 从全场景生态角度出发寻找新增长点 。
如何赚钱?
从招股书来看 , 喜马拉雅2020年营收为40.50亿元(约合6.21亿美元) , 而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4.75亿元合26.77亿元 , 同比营收增长分别为81.5%、51.3% 。 2021年一季度营收为11.6亿元 , 同比增长超65% 。
同时 , 2020年净亏损为6.05亿元(约合9273万美元) , 而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7.74亿元和7.73亿元 , 亏损不断收窄 。 今年一季度 , 喜马拉雅净亏损2.67亿元 , 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2.83亿元 。
从商业化来看 , 喜马拉雅的变现主要来自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几个方面 。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文章图片
图3/5
制图:新浪科技
其中 , 付费订阅服务是喜马拉雅的基本盘 , 在2020年贡献了超过17亿元收入 , 占比达到43.3% 。
早在2018年左右 , 知识付费全面爆发 , 喜马拉雅是产业机遇下最直接的受益者 。 从那时开始 , 喜马拉雅就通过马东、蔡康永、郭德纲等名人大咖的精品作品撬动了付费用户的增长 。
从2018年开始 , 喜马拉雅也通过“423读书日”“123狂欢节”等造节和营销活动 , 试图加大用户付费率 , 最终拉动平台消费 。
用户付费率是评判在线音频平台变现能力的核心指标 , 付费用户也撑起了音频平台的长尾发展动力 。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 , 喜马拉雅移动端付费用户已达到1390万人 , 付费率达13.3% 。 其中 , 2020年付费订阅增速41.3% , 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能力正在充分挖掘 。
目前来看 , 从在线音乐 , 短视频和长视频分别占到56.7% , 73.8%和74.2%的渗透率来看 , 占比较低的在线音频渗透率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 根据中投公司的数据 , 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6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1亿元 , 复合年增长率为69.4% , 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201亿元 , 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5.8% 。
同时 , 数据还显示 , 在喜马拉雅瞄准的物联网/ V2X方向上 , 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8年的58.6百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570亿元 , 复合年增长率高达o179.2% , 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73亿元 。
随着产业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 , 中国音频的变现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 。 同时 , 年轻一代内容消费者的付费已是不断增强 , 于拥有2.5亿月活的喜马拉雅而言 , 还有巨大的商业化潜力待挖掘 。
内容力怎样?
在内容方面 , 喜马拉雅为用户提供三类核心内容 , 包括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 , 这三种内容模式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 。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文章图片
图4/5

处于顶端的是头部的优质IP等专业PGC内容 。 通过在内容版权上游持续的战略性布局 , 喜马拉雅的合作范围覆盖超过140家出版社、90多家在线文学平台 , 拥有了大量音频改编市场的优质资源 。 同时 , 通过与众多头部内容创作者、KOL专栏合作 , 包括德云社、米未等机构 , 吴晓波、余秋雨等媒体人、作家 , 进而丰富PGC内容生态 。
再往下 , 就是PUGC模式 , 平台有较为完善的主播培育机制 , 通过喜马拉雅大学等方式培养平台主播 , 进而成长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 , 同时平台会在推广及流量等方面给予支持及指导 。 比如“有声的紫襟”、“牛大宝” 、“幻樱空”等早期一些来自普通学生、蓝领阶层等领域的草根主播 , 如今已成长为平台优质主播 。
PUGC内容的贡献者 , 一般拥有百万粉到千万粉不等 , 他们是平台的中坚力量 , 也是这两年对营收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 。 他们也通过平台分成模式获得了资金回报 , 在2019 年福布斯中国发布的30 岁以下精英榜中 , 有声的紫襟和牛大宝同时上榜 。
UGC内容是喜马拉雅整个内容生态中 , 处于金字塔尾部的内容板块 , 比如播客、配音、朗读内容等 。 但这部分内容对平台的贡献并不小 , 在2020年整个平台收听时长中占了51.9% 。
普通用户的参与 , 一方面补足了互动社交 , 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 , 另一方面也增加平台上长尾内容 。
不过 , 在UGC内容方面 , 版权问题一直困扰着喜马拉雅 。 招股书中也提到相关风险:如果在平台上创建和上传内容的内容创建者 , 没有获得与该等上传内容相关的所有必要的版权许可 , 平台可能会受到潜在的纠纷和责任的影响 。
好在喜马拉雅近些年不断扩充版权库 , 从其战略投资方来看 , 不论是腾讯、阅文 , 还是索尼音乐 , 都有着充足的 IP 和内容资源 , 可以通过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上游供给 , 增加喜马拉雅的内容丰富度 , 同时解决版权问题 。
而可观的商业化分成 , 也使内容创作者和版权合作方收益颇丰 , 进而促进了生态繁荣 。 数据显示 , 在2020年 , 喜马拉雅向超过16.1万内容创作者和IP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13亿元的收入分成 , 同比增长43.9% 。
内容是一个平台最核心的竞争力 。 除了内容的精品纬度和质量 , 喜马拉雅的内容覆盖面也领先于行业内其他音频平台 。 据招股书显示 , 喜马拉雅拥有丰富的音频内容库和大量的音频内容创作者 。 平台涵盖了泛知识及泛娱乐在内的100品类 , 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培训、历史人文、亲子情感、商业财经、娱乐等 。
2020年 , 喜马拉雅活跃的内容创作者达到520万人 。 一方面 , 喜马拉雅通过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从而带来更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 , 部分用户也在成长为专业内容生产者 , 增加平台内容的量度和广度;同时 , 用户和内容的增加也在反哺内容创造者打造更加优质的音频内容 , 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 。
数据显示 , 过去一年 , 喜马拉雅移动端活跃用户的日均收听时长达到141分钟 。 音频已成为社交、短视频等互联网需求之外 , 互联网原住民满足泛娱乐、泛知识需求的另一主要形式 。
音频的下一个机会在哪?
通过前几年知识付费风口中的成长 , 以及构建的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 , 如今的喜马拉雅已经成长为深受用户喜爱的音频平台 。
那么音频的下一个机会在哪?
喜马拉雅给出的答案是物联网场景 。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
文章图片
图5/5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 , 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向物联网时代过渡 , 越来越多的硬件智能化开始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 越来越多元和丰富的生活场景下 , 人们对声音的需求空前高涨 。 另一方面 , 视频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 , 已经增长到一定阶段 , 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在声音经济中寻找新的变量并布局 。
据悉 , 喜马拉雅瞄准的是万物皆有声的全场景生态 , 认为音频是物联网场景服务的黄金搭档 。
由于音频的伴随特性 , 音频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 比如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用电器、智能家居、车载结合 , 极大方便了人们在不同时空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服务 。
其实 , 早在2017年6月 , 喜马拉雅就从AI硬件的角度 , 尝试性推出全内容智能AI音箱——小雅 , 开始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 将AI语言交互作为抢占物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入口 。
此后 , 喜马拉雅逐步加大对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硬件终端的布局 。 数据显示 , 喜马拉雅目前已经与阿里、百度、小米、华为等企业达成合作 。 此外 , 60多家车企也植入了喜马拉雅的车载内容 。
喜马拉雅在全场景生态上的布局 , 其实可以总结为IoT(物联网)以及V2X两个方向 。 其中 , 车载场景 , 正是今天音频平台争相追逐的新战场 。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 , 即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 。
如今 , 百度、小米、华为、OPPO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造车 , 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市场关注度节节攀升 。 国内造车势力势不可挡 , 一定程度上 , 也带来了音频等内容生态的新机遇 。
招股书显示 , 在车载智能终端 , 喜马拉雅与特斯拉中国、通用、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车厂进行战略合作 。 前几日 , 喜马拉雅还宣布借助华为智能座舱提供的HarmonyOS开发者工具,已陆续为HarmonyOS系统交付了3个软件版本,未来,华为鸿蒙车机版喜马拉雅App将实现语音控制、场景推荐、手势识别等功能 。
【新浪科技|喜马拉雅冲刺IPO:月活2.5亿,以IoT及V2X全场景布局寻找新增量】在喜马拉雅此次发行的净收益使用计划中 ,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推进公司的下一代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 。 从IoT到V2X , 瞄准万物皆有声的全场景生态的喜马拉雅 , 或将在不久的将来 , 迎来新的突破和增长曲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