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他用亲生女儿做人体实验,斩获诺奖却被国家拒收
来源:SME科技故事
文章图片
图1/8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 , 人类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很难取得胜利 , 因为死亡总是比治愈先一步到来 。 但是 , 人类医学的发展从未停止 。
疾患肆虐而医疗水平落后的战乱时期 , 如果不幸被细菌侵染 , 大概率也就意味着死亡 。 有一位名叫格哈德·杜马克的德国病理学家 , 他也曾目睹过许多类似的病例 。 而最亲近的一位病人 , 是他年仅三岁的女儿 。
1932年 , 在一次打针过程中 , 他的女儿被未经消毒的针头严重感染 , 链球菌侵袭入体内 。 随后 , 伤口开始发炎恶化 , 年幼的女儿高烧不断 。 而当时青霉素刚发现不久 , 还没发展到能用于临床治疗的地步 。
于是主治医师告诉杜马克 , 要想保住他女儿的性命 , 就必须接受截肢手术 , 截去她因为感染上链球菌而发炎肿胀的手 。
文章图片
图2/8
<span>格哈德·杜马克</span>
眼看女儿病情危急 , 又不忍心让女儿年纪轻轻就此截肢 , 同属于医学领域的杜马克能做些什么吗?其实当时杜马克正在研究的项目 , 恰好就针对细菌感染疾病 。
他在法本公司的拜耳实验室工作 , 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化学公司 。 而杜马克的工作 , 则是从染料中寻找具有抗菌特性的物质 , 研发出抗菌药物 。
染料还能治病?还有一个实验室的人专门研究怎么用染料治病?没错 , 这就是当时拜耳实验室正在做的事 。 要考究起来 , 如今大名鼎鼎的制药及化工跨国公司 , 最初确实是以颜料公司起家的 , 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商人一位是颜料大师 , 和医学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 。 后来转向医疗药品方向 , 也是依赖于一个惊喜的发现 。
1856年有科学家发现 , 一种紫色染料竟然可以穿透细菌的外壳 , 让细菌也染上紫色 。 进一步实验后 , 更发现了一些合成染料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 看似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个领域就此打通了隔墙 , 于是1925年 , 拜耳和其他公司合并为法本公司 , 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制药公司 。
文章图片
图3/8
杜马克作为其中的一位研究者 , 其实已经尝试过上千种染料 , 却都只落得失败告终 。 这时女儿突如其来的危急病情更是加剧了杜马克工作中的压力 , 他迫不及待想要找出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 。
有时幸运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降临 , 在绝望之境才有焕发希望的可能 。
在此之前 , 杜马克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三年的实验 , 试验过数千种偶氮类*染料 。 他先用病菌感染小白鼠 , 然后投药喂食或注射 , 检测小白鼠对药物的反应 。 但他却只能目睹着一批批小白鼠被病菌侵染而死 。
直到试验了一种叫做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 , 其中含有一种磺胺类的物质 , 在体外并不会表现出抗菌活性 , 但进入小白鼠体内后竟然出现了抗菌效果 。
这是一种合成染料的中间体 。 早在1908年 , 人类就第一次合成了磺胺 , 一直以来在染料工业中使用 。 但要说发掘出磺胺的抗菌效果 , 杜马克还算是第一人 。 经过这么多次心灰意冷的失败之后 , 杜马克终于发现了具有抗菌特性的染料 。
*注:偶氮化合物是指含有偶氮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 “N=N”称为偶氮基 。
文章图片
图4/8
<span>红色染料百浪多息</span>
不过这种药物只在小白鼠和兔子身上做过实验 , 而且这类哺乳动物对百浪多息的耐受量大概在500mg/kg体重之下 , 要是加大剂量就会引起呕吐等异常效果 。
即便发现磺胺类药物在动物身上具有抗菌作用 , 但对于人体是否也有同样的效果?应该选择多大的剂量?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
这是药物需要接受临床试验的重要阶段 , 也是杜马克的女儿亟待接受医治的关键时刻 。 于是杜马克决定 , 让女儿从这次风险中获得避免截肢的机会——3岁的小女儿成了百浪多息的第一位临床试验者 。
杜马克尝试给女儿服用了几次百浪多息 , 据记载剂量大概超过了10克 , 这个剂量是现代标准剂量的好几倍 。 然而 , 在医学上也出现了大力出奇迹的神奇效果 。 几天之后 , 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 , 看来被感染的细菌确实得到了有效抑制 , 而原本应该要截肢的手臂也保住了 。
杜马克怀揣着首例临床试验大获成功 , 以及女儿疾病痊愈的双重喜悦 , 又花了三年的时间对百浪多息投入了更细致的研究 。 1935年 , 他把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研究成果整理发表 , 向全世界宣告了发现第一种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喜讯 。
文章图片
图5/8
<span>被葡萄球菌感染(左)和被链球菌感染(右)的红细胞</span>
百浪多息这种磺胺类药物之所以能从众多染料中脱颖而出 , 其实也是一场微观层面上的狸猫换太子游戏 。
细菌通常离不开叶酸的存在 , 这是合成核酸、保证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 。 而对氨苯甲酸(PABA)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原料 , 同时也是磺胺药作用的着手点 。
磺胺药进入体内后 , 就开始与PABA竞争细菌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 。 一旦磺胺药争夺成功 , 与二氢叶酸结合后 , 细菌也就不能利用PABA正常合成叶酸 。 少了叶酸这种重要物质 , 细菌再也没法合成蛋白和核酸 , 药物就此发挥出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抑菌作用 。
文章图片
图6/8
虽然杜马克用工业染料合成抗菌药的消息十分轰动 , 但当时保守的医学界大多不敢使用这种新药 , 直到美国总统的儿子为百浪多息亲身代言 。
就在研究论文发表一年后 ,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也患上了链球菌咽喉炎 。 当时即使问诊哈佛医学院的精英 , 也只能得出死路一条的答案 。 这时一位医生听说德国出了一种新药 ,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给小富兰克林弄来尝试 , 结果真的让他康复痊愈了 。
这自然引起了美国民众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 于是百浪多息受到媒体广泛报道 , 从此名声大噪 , 人们也才开始放心使用这种具有抗菌效果的新药 。
文章图片
图7/8
<span>小富兰克林</span>
不过与此同时 , 许多药企也开始争先恐后地研制磺胺类药物 。 不出十年 , 就已经有超过5000种磺胺类衍生物被研制合成 。 然而在厂家疯狂逐利中 , 药品商业化迅猛发展背后 , 也出现了可怕的药害事故 。
有一家药企突发奇想把固体药物溶解为带有甜味的液体药 , 却因为选用错误的溶剂 , 最终造成100多人死亡的磺胺酏事件 。 而在当时5000多种相关药品中 , 真正具有医疗价值的也只有20种左右 。
百浪多息是人类合成的第一种商业化抗菌药 , 这无疑是值得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伟大成就 。 1939年 , 杜马克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但是他却无法接受这个殊荣 。
在此两年前 , 希特勒和纳粹党颁布了一项规定 , 禁止德国公民接受诺贝尔奖 。 这是因为在1935年 , 诺贝尔奖委员会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一位反法西斯的德国采访人员——卡尔·冯·奥斯耶茨基 , 这彻底激怒了德国当局 。
于是杜马克受限于国情 , 直到1947年才亲手拿到奖牌 , 但诺奖奖金早已被瓜分完了 。
文章图片
图8/8
如今 , 磺胺类药物已经基本被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取代 , 在发达国家的处方中鲜少单独开具磺胺类药物 。 不过在发展中国家 , 它仍然被广泛用来治疗沙眼、泌尿道感染等细菌感染疾病 。
【新浪科技综合|他用亲生女儿做人体实验,斩获诺奖却被国家拒收】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 很多影响人类命运的药物都会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 但这些历史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 应该让人铭记旧时代饱受细菌感染疾病摧残的人们 , 以及杜马克的执着和幸运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