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不能“近视”

近日 ,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 方案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及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主要任务 。   
【|近视防控不能“近视”】防控近视需要减轻用眼负担 。 有人从“一增一减”两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 。 “一增”是增加户外运动时间 , “一减”是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 然而 , 在“云端”教学被大量采用的今天 , 为用眼“减负” , 殊为不易 。 《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显示 , 青少年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在4小时以上 , 超过推荐值(<2小时)的2倍有余 。 相应地 , 2020年1月至7月 , 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 , 仅为32.3分钟 。   
为什么近视防控比较难?因为儿童青少年近视不仅是教育和卫生领域的问题 , 也是社会问题 。 这意味着 ,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 , 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和配合 。 其中 , 联防联控是关键词 。 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部门都应负起责任 ,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 对学校来说 , 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 , 确保学习不依赖电子产品;年级组和学科组要对作业的内容、数量和完成时间做好综合统筹 , 让学生多实践而非多做作业 。 对医疗卫生机构来说 , 要完善儿童和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 落实跟踪干预措施 , 用好防止近视的技术 。 对家庭来说 , 父母要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 , 共同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 , 积极纠正不良用眼行为 。   
此外 , 市场也需要积极回应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 。 怎么讲?以近视矫正来说 , 以往有商家把少儿近视当作生意的“风口” , 推出各种矫治效果不实、生产资质不明、价格不便宜的产品 。 譬如 , 宣称使用了“3D训练”“5D热敷”“6D移动光学”等酷炫技术 , 或者干脆在产品介绍显著位置承诺“每天10分钟视力提高一行” 。 所以 , 纠正不良市场行为 , 维护好健康的市场环境 , 需要借助监管力量 , 提升治理水平 。 包括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的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照明灯具、多媒体产品都应符合近视防控卫生要求 。 (杨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