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意外来临时,你会自救吗

编者按 
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 在党和政府长期努力下 ,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 预防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幅提高 , 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 然而 , 防灾减灾离不开每个人理念与能力的提高 , 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主体作用 , 才能更好地维护安全、化解风险、抵御灾害 。 我国当前防灾减灾教育实效如何?灾害来临时 , 个人应当如何自救?我们共同探讨、求解 。 同时 , 我们请来四位活跃在城乡社区的灾害信息员 , 与您分享防灾减灾的努力与心得 。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 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之源 。 面对这些不幸的“突袭” , 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5月3日晚 , 福建福州某小区内 , 一名13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在6楼 。 多次拍打电梯门、按下紧急按钮和开门键均无反应后 , 男孩撬开电梯轿厢门和层门钻出 , 瞬间跌落电梯井道 , 不幸坠亡 。  
3月4日上午8时许 , 紧挨着广西河池龙马村小学的山岩崩塌 , 巨石砸穿教室 , 砸飞课桌 。 幸而教师卢金条在事发瞬间听到窗外巨响 , 组织学生急速撤离、摇铃向全校发出警报 。 50秒 , 202名师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脱险” 。  
前者令人扼腕叹息 , 后者赢得全网点赞 。 灾难面前 , 怎样以紧急自救避免二次伤亡、赢得宝贵生机?当前我国民众的防灾自救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 , 这个沉重的话题亟待求解 。  
重视自救、学习自救 , 我们做到了吗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 , 学会防范与自救却非一日之功 。 采访中 , 多位专家、教师表示 , 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段”及时避险 , 与平时的防灾教育及实践关系密切 。  
“卢金条老师的正确应对 , 离不开学校日常的演练与准备 。 ”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认为 。  
据了解 , 龙马村去年发生过山体灾害 , 意识到危险性后 , 龙马村小学于事后组织了应对山体落石的应急疏散演习 , 并自制了应急铃铛常备在办公室 。 关键时刻 , 这些准备起了巨大作用 。  
而“吃人电梯”事故屡屡发生 , 却暴露了学校、社区、家庭在应急知识教育方面的漏洞 。  
“城市社区 , 搭乘电梯已习以为常 , 但能说出电梯构造、安全常识的有多少人?电梯事故中遇险的很多都是老人、孩子 , 说明针对重点人群的安全普及存在短板 , 甚至空白 。 ”杨月巧表示 。  
当前 , 我国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整体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年底对某高风险地区的2000多户居民开展调查 , 结果显示: 
一方面 , 居民对灾害的关注度、风险意识、参与社区减灾意愿、应急技能、应急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提升 , 近50%受访者自认非常关注灾害 , 与2019年相比上升14.2%;另一方面 , 受访者对本村/社区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认知较为乐观 , 66.5%的人表示本村/社区近一年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很小 。  
“从家庭层面看 , 虽然受访者对自家减灾能力普遍有自信 , 但事实上 , 风险应对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 。 ”北师大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介绍 , 被问及家庭应急物品准备情况时 , 仍有41.4%的居民表示家里还没有配备应急包 。  
“居民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风险监测处处长王成磊指出 ,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 部分地方政府重“救灾”轻“减灾” ,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薄弱 。  
与灾祸狭路相逢 , 应该怎么做 
同样是电梯故障 , 冷静自救不乏成功样本 。 例如 , 电梯急速下坠时 , 迅速按亮每层按钮 , 或可激活防下坠、防冲顶装置 , 趁电梯停顿开门间隙尽快离开 。  
专家提示 , 电梯有两层门 , 轿厢入口的轿厢门和层站入口的层门 。 撬门逃生极度危险 , 应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 , 等待维保人员解除故障 。 还有一些乘梯的坏习惯会给安全埋下“炸弹” , 须注意纠正 。 电梯门正在关闭时 , 用手、脚等阻止关门;手扒电梯门、倚靠电梯门 , 等等 。  
火灾、地震、沙尘暴等 , 也是居家易遇的险情 。 “家里应储备一定的干粮、饮用水、收音机、手电筒等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 。 遭遇突发状态时 , 可在无电无水无网络无信号等条件下发出警报 。 ”河海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育民建议 , 如遇地震 , 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 , 也可躲在桌、柜底及房间内侧的墙角 , 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 。  
夏季即将到来 , 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多雨时段 。 据气象部门预测 , 全年登陆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多 。  
“面对暴雨灾害 , 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预防 。 ”杨月巧建议 , 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预警信息 。 暴雨来临前 , 应加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 从危旧房屋或低洼地区转移到安全处 。  
“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灾害风险辨识能力 , 擦亮火眼金睛 。 ”陈育民举例说 , 到山区旅行 , 要清楚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地震、滑坡、崩塌;在每年汛期 , 应对洪水、泥石流有所防范;在夏季 , 则需提防火灾等风险 。  
王成磊建议 , 事故灾难发生后 , 要第一时间积极自救互救 , 尽力降低致伤致残率 。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 及时通过110、119、120等平台报告求助 。 同时 , 坚决配合政府部门救援救助安排 , 不盲目行动 ,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  
提升应急能力 , 公众教育如何开展 
令杨月巧印象深刻的是 , 防灾减灾公共教育逐年多起来 , 入脑入心的程度却不尽如人意 。 “很多人都知道 , 被称为‘非常用持出袋’的急救包是日本家庭必备物品 。 实际上 , 我国一些家庭也有应急包 , 但不少居民对此不以为意 , 觉得包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创可贴 。 ” 
只有增强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 , 才能帮助群众提升意识、强化能力 。 多位专家表示 , 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设计 , 有效引导和支持大众学习掌握灾害一般特征和避险自救技能 。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 应结合学生特点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 , 陈育民建议 。  
受新冠肺炎疫情触动 , 很多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 获得学生和家长纷纷点赞 。 疫情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层思考 , 将生态安全观教育纳入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中 , 成为紧要的时代主题 。  
张强呼吁 , 完善个体—家庭—社区等主体间的系统性联动 , 尤其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 。 一方面 , 应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 , “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另一方面 , 父母们要真正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 以身作则 , 对老人、孩子做好科普和保护 。  
“防灾教育不仅是疏散演练 , 演练也不应只在防灾减灾日 。 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 , 也要跟上时代推陈出新 , 创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模式 。 ”陈育民认为 。  
普及安全知识 , 培育安全文化 , 离不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 “应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作品创作 , 使公民通过看影视、赏戏剧、听歌曲等方式知晓防灾减灾知识 , 在灾害发生时尽可能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 ”杨月巧表示 。  
(采访人员 姚亚奇 张 胜 王斯敏) 
项目团队: 
【|灾害与意外来临时,你会自救吗】采访人员 张胜、周洪双、李晓东、姚亚奇、蒋新军、王斯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