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深空的“第一问” 探索航天强国之路

肉眼可见的夜空中 , 总有一颗星星 , 呈现出比周围星辰更加显著的红色 , 中国古人称之“荧荧如火” , 因其行踪捉摸不定 , 又称之为“荧惑” , 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火星” 。 如今 , 我们离这团耀眼的“荧惑”又近了一步 。 5月15日7时18分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项目“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 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深空”跨越 , 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索的重要一步 , 中国也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
中国航天 , 星辰大海 , 永不止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 再次引发网友对航天事业、对浩渺宇宙的好奇与关注 , 不少网友留下了“厉害了我的国”“致敬中国航天人”等难掩自豪的评论 , 也有调皮的网友忍不住发出“火星能种菜吗”的追问 。 从屈原的《天问》 , 老舍的《猫城记》 , 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 , 到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郝景芳的《流浪苍穹》 , 文学世界里的追问与探索 , 好奇与想象 , 从古至今 , 未曾停止 , 不断投下关于火星的光亮、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追逐 。
【中国|走向深空的“第一问” 探索航天强国之路】当科幻作品中自由驰骋的想象力 , 遇上不断照进现实的航天梦 , 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后来者居上的印证 。 自1960年人类首次尝试发射火星探测器以来 , 在“天问一号”之前共有16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大气层 , 但只有美国完成9次成功着陆并顺利开展探测工作 , 火星着陆之难、考验之多可想而知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 , 首次立项即一次性完成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操作 。 从克服地火距离不稳定、火星恶劣环境等难题 , 到近火捕获制动、成功着陆 , 充分表明中国掌握了一系列复杂技术 , 走在了太空探索的最前沿 , 正式点燃中国人行星探测的火种 。
从“地月系”到“行星际” , 从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登月完成“绕、落、回”三步走 , 自主研发的中国空间站“天和号”发射成功 , 到成功着陆火星 ,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正逐渐变成现实 。 一串串令人骄傲的脚印下 , 是一棒接着一棒干的代际接力 , 是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辉煌成就 , 更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 成功着陆时刻的“两个表情”让人们印象深刻 , 一个是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心情流下的眼泪 , 一个是“90后”女调度鲍硕在任务结束后放下克制、露出的灿烂笑容 。 一老一少 , 形成了中国航天人才梯队建设的缩影 , 共同面向未来、面向未知 , 完成更具挑战的任务和续写更加辉煌的精彩 。
火星是令人着迷的 , 宇宙深空更是令人无比向往 。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跨越两千多年的天问 , 正通过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找到答案 , 而天问一号才是中国人面向行星探测发出的“第一问” 。 仰望星空 , 凝视火星 , 凭借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 最终将从更多的未知和天问中开辟一条属于中国航天强国的道路 。 (蓝炜/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