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当索尼停产单反:好产品是怎么被时代“消融”的?
本文来自极客公园
文章图片
图1/4
单反这一产品形态也许会被边缘化 , 然而它作为技术进程中的一环 , 并不会消失 。
近日有外媒报道索尼悄悄停产了旗下所有单反 , 曾经是行业头部厂商的索尼 , 或许将成为第一个全面放弃单反相机的厂商 。
索尼不仅从网站上删除了其所有的 A 卡口相机 , 第三方零售商如 B&H 现在也将这些相机列为‘不再提供’ 。
【新浪科技综合|当索尼停产单反:好产品是怎么被时代“消融”的?】2006 年 , 索尼通过收购美能达的相机部门进入了高端相机领域 。
随后 , 索尼继承了美能达在日本市场上使用的α相机品牌和 A 卡口系统 , 从 a100 开始 , 美能达单反变身成为索尼单反 , 之后的索尼通过不断地改进产品功能 , 终于在 2008 年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数码单反相机制造商 。
然而 , 2010 年索尼开始在α系列中正式推出微单专用的 E 卡口 , 之后 E 卡口系统逐渐壮大 , 微单逐渐成为热门产品 , 单反产品反而逐渐被索尼边缘化 。
除了索尼 , 佳能和尼康目前也没再推出单反新机型 , 单反时代难道就此落幕了吗?
文章图片
图2/4
有外媒报道索尼悄悄停产了旗下单反 。 |视觉中国
二十世纪 70 年代 , 用来替代传统胶片机的数码单反相机出现了 ,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它成功地扛过了专业摄影师最初的质疑 , 成为了‘专业’的代名词 。 然而 , 如今‘专业’已经不再吸引人了 , 能让年轻人驻足、花费时间与金钱的是各种小巧便携的无反相机(微单)以及拥有好几个镜头、主打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 。
社交媒体时代 , 智能拍摄与美颜横行 , 算法和 AI 能帮你补足一切微小的细节 。
只需打开‘专业模式’就能收获一张不逊色于单反作品的照片 , 对于‘业余选手’而言 , 谁还会扛着三脚架、固定好相机、调整各项参数只为拍摄一张下班时的夕阳呢?
‘内忧’与‘外患’
1975 年 , 年轻的萨森刚刚入职柯达实验室 , 不到一年他就研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数码相机 。
‘新的数字技术将来或许会极大得影响未来照片的生产方式’ , 萨森在《一种手持式电子静态照相机及其放回装置》的报告中如是说 。
事实也确实如此 , 数码相机颠覆了过去的胶卷成像 , 在之后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像素不断升级 , 四次像素爆炸后 , 凭借着简单快捷等优势 , 数码相机成功取代了胶卷相机 , 在 21 世纪初成为摄影市场的主流 。 数码单反相机更是凭借更为先进的技术成为通往专业摄影过程中的‘不二之选’ 。
但没有谁能一直占据主流 。
在过去的 2020 年 , 无反相机首次在销量上超越单反 。 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的数据显示 , 在中国的数码相机市场 , 10 月份无反相机销量为 100879 台 , 销量首次突破 10 万台 , 而单反相机销量为 38659 台 , 单反相机销量仅为无反相机销量的 38% 。
与此同时 , 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的价格差异也逐渐显现 , 如今无反相机客单价格可以轻松突破 6000 元 , 而单反相机客单价格已很难突破 4000 元 。
具体而言 , 单反和无反相机的区别主要在于取景结构的不同 。
单反是采用光学取景结构的可换镜头相机 , 机身内部有反光镜和五棱镜;无反相机则是采用电子取景结构的相机 , 机身内部既没有反光镜 , 也没有五棱镜 。
在取景技术并不成熟的过去 , 在镜头和胶片或者传感器之间加一块反光镜能更好地帮助摄影师进行取景 , 但代价是法兰距因此而加长 , 从而使成像有所损失 。 但随着技术的迭代与发展 , 无反相机摆脱了取景的限制后 , 更短的法兰距和更垂直的入光角度使其在相机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
如果说无反相机作为冲击单反的‘内忧’ , 去年才开始崭露头角;那么作为整个数码相机行业‘外患’的智能手机 , 早已对其展开了攻势 。
实际上 , 数码相机成像技术虽然日益精进 , 行业发展却踏上了下坡路 。 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数据显示 , 数码相机在 2010 年的全球出货量达到最高峰 1.22 亿台 , 随后就开始了长达多年的持续走低 。
直到 2009 年 , 入门级单反还是中国数码相机消费市场的热门产品 , 根据当时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的数据 , 消费者对单反相机的关注度为 82% , 环比增幅 30% 。
一年后 , 数码相机的销量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 , 但随后 iPhone 4 的发布使得手机摄影和数码摄影的命运开始交错 。
当时的 iPhone 4 后置 iSight 摄像头虽然只有 500 万像素 , 但软件操作界面和优化算法成为了其‘逆天改命’的关键 , 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成像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
自此 , 智能手机携带着算法 , ‘入侵’摄影界 。
算法‘入侵’
‘快速拍摄’与‘智能优化’是手机摄影的‘大杀器’ 。
1826 年 , 人类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张照片诞生了 , 一块儿宽 20 厘米、高 16.5 厘米、灰蒙蒙的锡板上几乎看不出什么形状 , 更不可能看到什么细节 。
文章图片
图3/4
人类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张照片《窗外风景》 。
这张照片名为《窗外风景》 , 由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 , 利用的是传统的日光蚀刻法 , 足足曝光了 8 小时才拍摄成功 。 此后为了改进曝光成像技术 , 尼埃普斯和舞美设计师达盖尔合作进行钻研 , 最终于 1839 年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 , 人类摄影技术史由此正式开始 。
随后的 50 年里 , 虽然曝光成像的时间不断缩短 , 也出现了湿版摄影和干版摄影等摄影工艺 , 但摄影设备依然十分笨重:‘摄影师外出拍摄时必须携带着遮光的帐篷、化学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壶水 , 全套装备通常是整整一马车’ 。
在算法的助力下 , 手机摄影极大地摆脱了以上束缚 , 不但更为轻巧便携 , 图片的细节也在算法的优化下更为清晰 。
手机摄影运用的其实是‘计算摄影’原理 , 而‘计算摄影’的概念最早出现了 1994 年的一篇论文中 。 其认定机内合成 HDR、全景照片以及模拟散景都属于计算摄影范畴 。 但当时的相机厂商并不认为这会是未来时代的机会 , 反而是手机厂商逐渐将‘计算摄影’用在自己的手机产品中 。
对于小部分的专业人士而言 , 拍摄时能涵盖更多的细节与信息十分重要;然而对于大多数没有摄影基础的人来说 , 以最方便轻松的姿势获得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相片 , 远比信息丰富更重要 。
随着产品不断升级迭代 , 智能手机的芯片算力越来越强 , 算法和 AI 在图像处理上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 如今经过一系列算法优化与调节的照片已经悄悄地超越了许多单反直出的照片 , 但其背后的处理过程相当复杂 。
为了增强整体的图像质量 , 在手机摄影的图像处理流程中 , 会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的一些模块 。 这些模块在手机的不断更迭之中 , 一定程度取代了传统算法 , 让手机在细节 , 白平衡 , 整体和局部对比等方面更加优秀 。
虽然手机摄影中的算法演绎依旧能力有限 , 很难对照片做出有‘创造性’的优化修改 , 但是手机的市场定位面向的是更普通的大多数 , 对于‘大多数’来说 , ‘好看’就够了 。
美颜与社交时代
毋庸置疑的是 , ‘大多数’预示着摄影业的未来 。
从古至今 , 人们对于保留美好的瞬间有着极高的热情 , 摄影技术从诞生到如今也在不断地满足着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 。
从‘火棉胶湿版法’到胶卷相机 , 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计算摄影’ , 不再需要带着一整个马车装备去拍照 , 能接触到摄影的人们越来越多 , 摄影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 而一旦成像技术不断精进、拍摄流程不断简化之后 , 新的科技产品赋予了照片更多的特性 , 也激发了人们更新的需求 。
2008 年 , 苹果推出的 iPhone3G 开始支持 App Store 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
文章图片
图4/4
社交应用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在意图片能否及时分享 。 |视觉中国
2010 年 Instagram 出现了 , 这个集合了‘即时’(instant)与‘电报’(telegram)的应用让普通玩家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有了一个可以分享的移动平台 。 Instagram 的创始人声称灵感来自于即时成像相机 , 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照片分享‘就像用电线传递电报消息’一样 。
随后 4G 的普及加速了各类信息交换的速度 , 图片、视频等视觉类内容的传输愈发便宜 , 交流与分享的欲求在人们身上无限扩张 。
社交媒体时代来临了 , 与它相伴而来的 , 是五花八门的美颜、美图相机 , 直播、短视频应用 。 每个人都开始举起手机 , 用手机影像记录与表达 , ‘快速’、‘即时’、‘易于分享’成为了社交时代大部分人对于摄影的‘最高’需求 。
吃饭之前先拍照发朋友圈 , 选择旅游景点时先考虑拍照是否好看 , 餐厅好不好吃不重要 , ‘好看’就行……摄影技术的发展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 图像的精美程度成为了社交时代中评价事物价值的新坐标 。
单反‘命不久矣’?
热衷分享的‘镜像世界’里 , 单反似乎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消失了 , 但其实你分享的每一张图片里 , 都有它存在的证明 。
手机能实现拍摄功能 , 最初还是得益于数码相机的 CMOS 图像传感器 。
上世纪 90 年代末 , CMOS 取代之前的 CCD 成为图像传感器时代的主导 , 这使得‘芯片相机’成为可能 , 自此相机的小型化趋势逐渐显现 。
2000 年 , 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机 ,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注重手机摄影功能的升级 , 在硬件方面 CMOS 和摄像头成为了厂商重点宣传的卖点 。 CMOS 作为单反等数码相机成像的关键 , 早已被植入了手机中 , 随着手机摄像头像素提升 , CMOS 也在手机摄影产业中逐步升级 。
任何技术的迭代都是建立在一个个早期产品的基础上的 , 单反这一产品形态也许会被边缘化 , 然而它作为技术进程中的一环 , 不会消失 。
更何况 , 你还是能看到有些人将单反视若珍宝 , 他们偏爱单反的手持感 , 偏爱从取景框中取景然后按下快门时的未知与惊喜 , 这份喜悦与社交媒体中收获几个赞的满足感相比 , 毫不逊色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靖宇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