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

刚刚结束的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上 , 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担纲活动讲解 , 向公众展现科学魅力的不是传统印象中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 , 而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 他们有的是20多岁的青年博士 , 有的是90后新晋研究员 , 也有联合主办方B站上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年轻UP主 , 两天的科学日活动成为了一场属于年轻人的“科学狂欢” 。

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
本文图片

今年公众科学日 , 观众席地而坐 , 围观由B站UP主和大学教授带来的户外大型实验秀
科普活动中越来越多的青年身影 , 印证了他们正在科技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有人说科学家是熬出来的 , 离不开岁月的沉淀 。 但是“须知少年凌云志” , 过去五年 , 这代年轻人用行动打破了人们的既定印象 , 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1
从“生力军”到“主力军”
青年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 这五年间 , 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量质齐升 ,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 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科研成果创造上成绩斐然 。
在这些重要科技成果的背后 , 一个青年科学家群体正在崛起 。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背后是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团队;“中国天眼”FAST的研发团队大多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不久前出圈的“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控制中心90后女调度 , 更是刷新了我们对科研人员年龄的新认识 。 2020年我国“科学探索奖”的50位获奖者 , 年龄都不超过40岁 。

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
本文图片

2020年7月23日 , 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 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涌现 , 也就要求更多新鲜血液和新鲜思考的加入 。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 , 年轻人正在走进科研队伍的核心位置 , 完成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 。
2
科普“年轻化”
中科院与B站碰撞火花
科技工作的年轻化 , 也就必然导向科普工作的年轻化 。 22日在活动现场聆听95后科学家讲解的媒体采访人员们 , 和23日守在直播间“上科学课”的B站用户们 , 对此应该有着很深的会 。
每年5月的中科院公众科学日 , 是国内关注度最高的科普活动之一 。 自2004年首届举办以来 , 中科院不断在思考如何使科普更亲民、更有趣 , 与中国最大的年轻人内容社区B站合作 , 因此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
2019年开始 , B站与中科院物理所首次尝试合作“公众科学日” 。 在当年活动上 , B站UP主“真·凤舞九天”用一场化学实验秀让台下数百人为之赞叹 , 很多人甚至坐在地上都要看完 。 2020年因为防疫要求 , 科学日转到线上 , 但依托B站众多有趣又硬核的科普UP主 , 活动依然办得精彩纷呈 。
基于与物理所的合作基础 , 今年 , B站成为第十七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的官方合作平台 。 现场不仅有青年学者演示各种趣味实验 , 还有来自B站的各种主题互动展示 。
比如前一阵爆火的 , 由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用500克纯金打造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就被搬到了现场 , “真·凤舞九天”的化学魔法依然火爆 ,“芳斯塔芙”“毕导THU”等B站科普大咖的视频循环播放 , 观众们看了又看 。 次日的线上直播中 , 央视主持人(也是UP主)王冰冰和另外两位UP主“鬼谷藏龙”“蜡笔和小勋”的开盲盒直播 , 更把活动的趣味性拉满 。

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
本文图片

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手工制作的三星堆黄金面具首次线下展出
3
在这里
青年人良好的科普氛围正在实现
中科院摸索出的路子 , 在年轻化的背后 , 更多是平民化、趣味化、视频化 。 科普不一定要一板一眼 , 在互联网时代 , 视频成为重要知识获取途径的当下 , 选择B站 , 选择让年轻人来面对年轻人 , 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
“物理定律告诉你:表白可能巨亏 , 分手一定血赚!”你能想到吗 , 这是中科院物理所的B站官方账号“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 在情人节做的一期科普视频 。 用物质点法建构了“爱情弹性模型”来模拟不同选择会对爱情造成的影响 , 可谓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又很有道理”的样本了 。
其实入驻两年来 , 物理所一直都深谙B站玩法 。 做立扫把挑战时 , 他们插入动画《进击的巨人》画面 , 还会邀请美食区UP主来体验“科学家是怎么吃饭的” , 与音乐区UP主合出古风歌曲……连账号的名字充满了“中二气” , 被戏称为“中二所” 。 “中二所”已经积累了将近150万粉丝 , 深受年轻人喜爱 , 成为B站上的一面科普金字招牌 。

科学|这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科学
本文图片

中科院物理所立扫把挑战B站视频画面
从把古生物知识当评书讲的“芳斯塔芙”、到用物理解释一切的清华理工男“毕导THU”、再到去海鲜市场鉴定鱼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专门讲水利学的“工程师徐小刀”、用模型做科普的“模型师老原”、徒手做飞机的“魔界造物”……越来越多人选择在B站玩转科学 , 也收获了大批拥趸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仅入驻两个月就拥有超过100万粉丝 , 首支视频点击量就破460万 。 B站多年来积攒的浓厚科普氛围 , 也许才是中科院与其连年合作 , 且连年成功的根本原因 。
在今年的科学日活动上 , 除了物理所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力学所、地质所等50多家科研院所也积极参与 , 并将陆续入驻B站 。 青年与科学将在B站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科普年轻化将会怎样影响中国下一代 , 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被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