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别让直播卖货成为假冒伪劣温床

_原题是:直播卖货 , 背地卖人!知名90后百万粉丝主播获刑13年6个月!Show More
每一种经济模式兴起的同时 , 往往伴随着监管缺位下的乱象频发 , 近来日益盛行的直播带货也不例外 。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 , 最近一年多以来在疫情的影响下 , 直播带货风头正劲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12月 , 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88亿人 , 预计2021年底将达到6亿人左右 。 从成交额上看 , 另有统计显示 , 2019年直播电商的总规模为4338亿元 , 2020年突破万亿元 , 预计2021年规模将扩大至2万亿元 , 渗透率将达到14.3% 。
规模如此之大且呈高速增长态势 , 让不少人认为这一业态大有可为 , 企业、人员等各类资源也纷纷参与其中 。 然而 , 这一过程中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 “带假货”“割韭菜”现象频发 , 损害消费者权益 。 就算是带货量居于头部的“主播” , 最近也不断暴露假货问题 。
近日 , 被称为“超级主播”的薇娅直播间卖货出现问题 , 该商品是一款联名挂脖风扇 , 事实上该品牌从未和国内任何品牌做过联名 , 实际价格也远高于直播售价;去年另一知名主播辛巴将普通糖水当燕窝卖 , 被举报后还遭到相关部门处罚;此外 , 罗永浩承认因疏忽卖了假羊毛衫并致歉 , 潘长江、谢孟伟等带货劣质酒等问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
众所周知 , 近年来国内消费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 , 疫情之后内需有所萎缩 , 相关部门一再出台政策进行刺激 。 直播带货作为民众乐于接受的新兴零售模式 , 对刺激内需有着正面作用 , 值得提倡 , 此前薇娅、李佳琦等主播也成为了各地的座上宾 。
不过 , 提倡这一业态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其间发生的种种乱象 , 且乱象频发将明显损害直播带货的声誉 , 对未来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 此时 , 监管层务必及时出手 , 通过建制度、严执法等举措 , 肃清直播带货乱象 , 确保相关业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
从这几年对移动互联时代新业态的监管经验来看 ,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与过去区别巨大 , 故原有的制度法规往往具有滞后性 , 针对新兴业态监管往往无从着手 。
因此 , 首先需要针对与传统业态有较大差异之处 , 完善监管制度 。 比如在消费者维权难过程中 , 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因网络平台、商家和直播者三方的责任义务和定位划分不清 , 引发的各种消费纠纷让消费者面临投诉无门的窘境 。 今年4月底 , 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 明晰了直播行业的责任清单 , 为依法有效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 。 未来 , 针对直播电商平台维权渠道不明晰、售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 都需要通过建制度一一明晰 。
同样重要的是 , 对于直播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等乱象需要依法重拳出击 。 此前知名的辛巴“假燕窝事件” , 涉及成交金额高达1549万余元 , 不过最终只罚款90万元和封号60天 , 有没有对消费者赔偿到位 , 尚不得而知 。 类似这种“罚酒三杯”的做法明显不具备多少威慑力 , 未来应抓好制度落实 , 对那些劣迹斑斑的问题主播 , 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 对他人造成损害的 , 要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 ,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一财经|别让直播卖货成为假冒伪劣温床】可以说 , 直播带货虽然有利于提振内需 , 但只有肃清乱象 , 倒逼相关商家企业依法依规运营、健康有序发展 , 才能行稳致远 。 对于直播从业人员 , 则应该强化法律意识 , 守住道德底线 , 不然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