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应对老龄化 科技如何“适老”

“科技适老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上的壁垒 , 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在‘科技适老’还是‘老适科技’?”
---------------
在医院的自动取号机前无所适从;去超市买东西拿着钱却付不了 , 因为店家都用网上支付……这是如今很多老人遇到的尴尬:不会手机支付 , 不会使用小程序 , 不会调出健康码……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 , 反而把一些老年人隔离在信息鸿沟的另一侧 , 尴尬而孤独 。
刚刚发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 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6亿人 , 总数占比18.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9亿 , 占13.5% 。
针对这一问题 , 虽然工信部去年下发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 但移动时代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与手机密切相连 , 老年人遇到的信息鸿沟依旧存在 。 “跟不上节奏的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面临越来越高的门槛 , 甚至成为科技时代的局外人 。
如何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困难重重的问题 , 越来越多被学者、科技公司、公益组织所关注 。 日前在沈阳举行的“202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YEF2021)上 , 这一议题贯穿多个分论坛 。
信息障碍需要“更完美”的技术来解决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 , 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 ,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
“利用信息无障碍技术跨越信息鸿沟还存在问题和挑战 , 关键技术中的通用型技术不能直接解决信息无障碍的问题 , 传统线下服务模式受场地、人员等多种因素限制 , 服务能力有限 。 ”精英大会思想秀的首位讲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卜佳俊 , 据他介绍 , 因为人获取信息80%是利用视觉 , 所以视听障碍用户面临的障碍最多 。
他介绍了团队长期以来的成果:构建了全国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 , 支撑中国残联和20多个省市残联的业务服务;建设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 , 是首个面向视力残疾的国家级图书馆;为春晚提供无障碍网络直播的技术支撑……
他们与盲文出版社以及视频平台合作 , 计划在未来3年推出100部无障碍视频内容 , 让视障人士也能随时随地“追大片” 。
“每个人都会老去 , 但我们可以选择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步入老年 , 让老年人融入科技社会 , 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 。 ”投身信息无障碍领域技术研发十几年 , 卜佳俊在一点点实现自己的设想 , “浙江大学开了信息无障碍的相关课程 , 涉及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信息处理等学科 。 ”
对于这个学科交叉的技术和应用领域 , 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信息无障碍应作为技术攻关、服务研发、政府决策的必选项 。 ‘不完美’的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 , 带来了信息障碍 , 需要‘更完美’的信息技术来解决” 。
他还从“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出发 , 给出了无障碍和科技适老方面的建议 , 例如提供残疾人购买信息服务、智能辅具补贴;增加对无障碍基础研究的支持;对无障碍成效显著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加快立法进程等 。
科技产品要为人服务 , 不是单纯为标准服务
在YEF2021上 , CF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技术公益兴趣组举办了论坛 , 邀请政府、学界、科技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面人士 , 共同探讨科技适老的现状和遇到的挑战 。
黄希彤是腾讯高级公益架构师 , 多年参与无障碍技术的研发 。 他认为科技适老是信息无障碍下面的子问题 , 信息无障碍就是要去帮助各种各样有信息障碍的群体去获取信息 。 老年人用户原本就是障碍用户群体 , 所以说科技适老化并不完全是新问题 , 是一直都存在但一直都被忽略的问题 。
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 , 他分享了对于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体会 , 就是要从软件设计流程上开始考虑无障碍和适老化 。 他举例说 , 自己的团队原来做过一些手机应用的残障版本 , 比如盲文版 , 开发者会自作主张把认为残障人士不需要的功能去掉 , 但是受到批评 。 因为这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产品 。 那么现在要做适老版 , 界面要求简单易行 , 情况不同 , 但更要了解老年群体的应用需求 。
他提出 , 需要从软件开发者的价值观教育入手 , 让大家意识到怎么样去做正确的软件服务整个社会 。
他还提及一个问题 , 目前部分技术开发者认为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就足够了 , 这就出现了产品到底是在服务人还是去服务标准的问题 , 值得大家反思 。
“科技适老”要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
在论坛上 , 沈阳市卫健委一级调研员徐卫华提供了一组数据:沈阳市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5% , 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 从2016年 , 沈阳就被列入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
他说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卫生、养老结合起来 , 现在基本形成了包括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化体系五大体系 , 其中信息化体系是最缺失的 。
特邀嘉宾、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秘书长杨金龙 , 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适老化现状和挑战 。
他认为 , 我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就已经达到7% , 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说早已存在 , 只是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 , 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催化 , 使这一问题凸显为社会问题 。
“科技适老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上的壁垒 , 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在‘科技适老’还是‘老适科技’?”对于这个问题 , 杨金龙认为 , 让老年人去不断适应新技术的状态 , 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深入地做需求调研 , 没有详细和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应用场景究竟是什么 。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协同合作 , 政府、市场、学届和社会组织应从政策标准、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和服务项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
在社会舆论更多聚集于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时 ,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却给出了一组反向数据:60岁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间高达64.8分钟 , 比40岁以上用户多16.2分钟;目前国内有超过10万老人极度依赖互联网 , 日在线时间超过10小时 , 几乎是全天候沉迷于手机 , 而且只是使用一两个视频为主的应用平台 。
就这一矛盾 , 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 山东大学的本科生张泽宇提出了3个问题 , 一是不同代际的老年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和不同需求;二是老年人是否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认同;三是平台要考虑老年人和其他用户之间的共同性及差异性 , 不能过于偏颇 。
【障碍|应对老龄化 科技如何“适老”】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