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甘肃马拉松越野赛多人伤亡,如何让悲剧不再上演?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这两天 , 被刷屏的除了敬爱的袁老和吴老与世长辞 , 还有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因遭遇极端天气 , 21名参赛人员遇难的消息 。
正处于痛失国士的悲伤中 , 再看到这样的新闻 , 真的让人痛上加痛!21个鲜活生命的背后意味着21个家庭将痛失亲人!这真是让人不能接受之痛 。
文章图片
图1/5
愿逝者安息(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 , 天灾加人祸皆有 ,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
温度没到零下 , 依然可能发生冻伤甚至冻死的情况
没有零下的情况就不会冻伤甚至冻死吗?错 , 仍然会发生 , 这种现象叫失温!
首先说一下 , 人体的温度维持是怎么回事 。
作为一种恒温动物 , 维持体温恒定是人体的重要稳态调节之一 。 温度的调控主要是依靠下丘脑 , 这是教科书级的证据了 , 切除掉这部分后 , 就不能调节恒温了 。 下丘脑主要是发挥信号和释放激素等 , 具体到机体的调节则是依靠代谢加强以及生理性的颤抖之类的实现 。
文章图片
图2/5
但是 , 这个调节是有上限的 。 换句话说 , 人体不是万能的 , 无法突破上限 。
于是 , 当高温超过了体温调节 , 会出现热死;当低温超过了体温的维持能力 , 就会出现冻伤甚至冻死 。
这次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事件主要是遇到了极端天气:大风、大雨和冰雹 。
尤其是前两者 , 当地气温在5℃左右 , 那么作为环境温度 , 雨和风的温度也大致一致 。 因此 , 人体的37℃温度 , 必然会向风雨转移热量 , 这是基本物理规则 。
大雨不断下降 , 不断带走人的热量 , 而大风会加速雨的蒸发 , 会更进一步带走人的热量 。
【新浪科技综合|甘肃马拉松越野赛多人伤亡,如何让悲剧不再上演?】最终结果就是人体维持体温的能力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热量流失 , 最后造成了悲剧 。
文章图片
图3/5
5月23日 , 救援人员徒步进入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范培珅 摄)
失温究竟是怎么回事?
失温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 临床上一般叫Hypothermia , 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的情形 , 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温三种类型 。
正常人体温在36.5-37.5℃附近 。
1 。 当体温跌到35℃左右的时候 , 属于轻度失温 。 这时候 , 人已经开始发抖 , 出现轻微的冻僵情形 。
2 。 如果体温继续下跌 , 大概到了33℃ , 就属于中度失温了 。 这时候人基本丧失了运动能力 , 开始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形 。
3 。 体温再进一步下降 , 就属于重度失温 。 这种情况下 , 人基本失去正常的行为 , 连身体颤抖都做不到了 , 会出现瞳孔放大 , 基本反射消失的问题 , 在这种情况下 , 可逆性已经不大了 。
如何救助失温的人?根据具体状况来设计不同方案
一、如果是轻度失温 , 就第一时间恢复保暖 。
比如大家看到新闻照片里获救者身上都裹着亮闪闪的东西 。
文章图片
图4/5
由参赛者提供的视频截图
很多人说这有点像烧烤用的锡纸 , 其实获救者身上的是户外经常用的保温毯 , 其主要材质由聚酯材料加上镀银铝膜和反光膜构成 , 而这些铝膜就是大家熟悉的铝箔 。
保温毯有几大特点 , 第一当然是保温 。 它有反射性 , 可以将人体自身辐射的热量再反射回人体自身 , 而且保温毯本身密不透风 , 可以最大程度隔绝外面的冷空气 , 这样就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保温 。
第二是易塑性 。 保温毯本身是可以塑性的 , 能够做到完全贴合全身 , 基本不用担心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贴合不严 , 这一点是其他保温包裹设备难以实现的 。
第三是容易识别 。 保温毯本身的反光性也可以让其在野外更容易被发觉 , 从而方便救援人员识别 。
第四是轻便 。 保温毯十分轻便 , 一件保温毯重量才50多克 , 不到一个鸡蛋的重量 , 折叠起来仅仅是一寸大小的一个小薄片 。
正因为如此 , 保温毯广泛应用于露营、运动项目和紧急情况救灾 , 是失温的救援必备品 。
二、如果是重度失温 , 需要人工呼吸以及直肠灌入40℃热水来恢复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温度快速下降过程中 , 冻伤的人会出现脱衣行为和笑脸的情况 , 目前认为可能和全身性的血液回流来维持核心中枢神经温度有关 , 导致人误认为自己升温过高而出现脱衣行为 , 这在冻死的人群中经常出现 。
发生这样的不幸 , 除了天灾 , 还有人祸!
根据目前的消息 , 我认为这次的悲剧既有天灾的成分 , 也有人祸的原因 。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 景泰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和沙漠接壤的地方 , 春夏时间气温变化剧烈是常见的情形 , 而熟悉当地气候的赛事举办方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点 。
有人说这次的极端天气很难预报 , 确实 , 天气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 而极端天气更是难题中的难题 。 自古以来 , 都有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的说法 。 不过这并不等于完全无法预测 , 目前极端天气的预报以动力数值模式方法为主导 , 即以集合概率预报信息为主要依据的动力预报 , 结合统计各种资料 , 共同对极端天气进行预测<1> 。 当然 , 这并不等于说能够完全预报准 , 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收集的越精确 , 越有助于对天气的预测 。
不过 , 这并不是一个客观借口 , 事实上 , 在事发前一天 , 白银市就发布过大风预警信息 , 覆盖了事故所在地景泰县 , 因此理论上 , 当地应该警惕这种大风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天气剧变 。
文章图片
图5/5
图片来源:天气网
其次 , 对于山区而言 , 更容易出现极端气候 , 这种情况下 , 理应做好紧急预案 。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赛事组织多个维度上的缺位 。
尤其是像新闻里提到的 , 有一段非常危险的区域 。
原本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 , 从CP2到CP3 , 8公里距离 , 爬升1000米 , 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 。 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 , 很多赛段的路况都非常陡 。 在以往的比赛中 , 这一段都无比艰难 , 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 , 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 , 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 , 这意味着 , 即便到达山顶 , 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 , 热水更是妄想 , 暴露的山体 , 更无处可休息 , 且无法在此处退赛 , 还要坚持到CP4 。
这样的环境 , 再加上不少参赛者缺乏足够的装备 , 还有不少短袖短裤上阵的 , 更加剧了悲剧的诞生 。
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悲剧已经发生 , 希望能够痛定思痛 , 汲取教训 , 让悲剧不再重演 。
这次甘肃马拉松事件 , 即有天灾 , 更是人祸 。 我们看到整个比赛的组织和保障十分的不足 , 参赛运动员衣着单薄 , 缺乏足够的防风防雨保暖等装备 , 在紧急地段尤其是无人区缺乏足够的应急点和补给站等一系列问题 。
有的参赛人员表示一贯如此 , 可是 , 就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 , 便是对的么?
事实上 , 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 , 国际上早有先例 , 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 比如环勃朗峰极限耐力赛(UTMB)就有专门规定的强制装备来应对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 , 而在这次的事件中却没有看到此类措施 。
事实上 , 这也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等极限运动赛事一直存在的问题 , 缺乏足够的科学规划 , 侥幸心理导致了无数安全隐患 。 极限运动精神可嘉 , 但是一定要尊重科学 , 敬畏自然 , 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 , 切不可马虎大意 。
正如新华社的文章所言:
“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 。 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 , 需要事无巨细 , 万无一失 。 唯如此 , 才能从容应对‘不测风云’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希望我们能从这起悲剧中汲取教训 , 不让悲剧再度上演 。
最后 , 附上国家应急广播的一条内容 , 很值得学习 , 出处见水印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