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搜题App:搜得到答案 搜不到思考能力

_原题是:搜题App:搜得到答案 , 搜不到思考能力
“数学题不会 , 用搜题软件拍照能够解题 , 跟老师讲得一模一样”“我一般要求孩子写作业时不能用手机 , 除非查学习资料”“但孩子一说要搜题目 , 又不能不给 。 我很担心他会依赖搜题软件 , 影响学习的主动性”……近日 , 湖南省常德市侯女士的一封读者来信 , 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 。
搜题App让家庭作业习题的答案和答题思路唾手可得 ,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师的答疑解惑职能 。 对于很多无力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而言 , “拍照即得”的搜题App同样是福音 。
但是 , 搜题App的弊端也很突出 。 对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 , 搜题软件可以帮他们梳理做题思路 , 无疑是一款“学习神器” 。 然而 , 很多中小学生的自觉性并没那么强 , 使用搜题软件容易形成依赖 , 成为他们抄作业和作弊的方式 。 搜题App还误导教师对学情的判断 , 制造一种虚假的“好成绩” 。
其实 , 搜题App的正确率并不让人满意 。 一些搜题App推出了兼职答题业务 ,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抢单”答题挣钱 。 由于答题者水平参差不齐 , 不少答案并不正确 , 如果学生因此形成错误的思维 , 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
搜题软件是一把双刃剑 , 关键是看使用的人 。 合理使用能为学习提供助力 , 反之则会贻害无穷 。 搜得到答案 , 搜不到思考能力 。 学生一旦产生依赖心理乃至借机“发挥”做其他事情 , 更会误人子弟 。
搜题App的问题并非孤立现象 。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学习观念的变革 , 在以手机等为媒介的移动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 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 简而言之 , 过度依赖手机进行学习 , 不仅会滋长思维惰性 , 还会出现损害视力、接触不良信息以及沉迷网络等一系列问题 。
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 教育如何拥抱新技术已然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 专家表示 , 技术融入教育将会在经历“初步建设应用”“广泛深入应用”“深度融入形成沉浸式体验”等三个阶段后 , 最后因为旧体系无法装下新思维 , 形成一种全新的体制变革 。
令人遗憾的是 , 一些教育者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真正运用新技术来学习 , 更谈不上如何将手机与传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 搜题App同样只是将目光瞄准了学生解题的“刚需” , 并没有对解决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索 。
面对数字时代对教学带来的挑战 ,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技术的理解 , 合理引导、妥善利用 , 让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为教育服务 , 而不是破坏教育的规则与平衡 。
胡欣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搜题App:搜得到答案 搜不到思考能力】2021年05月26日 08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