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文 | 刺猬公司 星晖
编辑 |石灿
据刺猬公社观察 , 一款叫“Tape小纸条”的App正在中国高校学生群体中盛行 , 它主打匿名社交 , 以问答和分享为核心功能 。
Tape小纸条的前身是匿名提问工具“Popi提问箱” , 其运行模式十分简单:用户分享链接到朋友圈等熟人社交场景后 , 通讯录中的好友就可以匿名提出问题 , 并浏览已有的问答内容 。 在这一玩法的基础上 , Tape小纸条致力于打造去中心化的兴趣社区 。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匿名提问箱的界面
匿名社交早已不是新鲜事 , 曾经红极一时的产品大多淡出了历史舞台 。 Tape小纸条异军突起 , 展现出不可小觑的旺盛活力 。 据了解 , 目前Tape小纸条的Z世代用户数量占比高达80% , 来自“北上广深”的用户占比约60% 。
Tape用户“像我这样无聊的人”曾针对Tape用户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发现 , 文科女生最为活跃 , 理工科女生回复提问最用心 。
Tape到底是凭什么征服了都市里的这些年轻人?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人性实验:匿名社交的短命诅咒
对用户小雨来说 , 闲暇时刻把提问箱分享到朋友圈已经是种习惯了 。 小雨见证了Popi从公众号发展为App的过程 , 又经历了从Popi到Tape的数据迁移 。 从2019年至今 , 他已经累计回答了800多个问题 。
有的问题关乎学业抉择 , 有的涉及职业规划 , 也有人好奇他对于社会热点的看法 , 又或者只是朋友间的闲聊与倾诉 。 对小雨来说 , Tape是一扇少有的交流窗口 , 你能在这里听到烦心事与真心话 。 人们出于好奇心而提问 , 他则好奇于人们在好奇什么 。
匿名社交的玩法中外皆有 , QQ有“坦白说” , Tumblr上有“Ask Me Anything” , 独立应用如Peing、Sarahah等 。 不少匿名社交产品都曾火爆一时 , 因为用户的心理需求确实存在 。 互联网时代 , 万物皆可数字化 , 包括人格 。 发布朋友圈时 , 年轻人常常要反复检查分组权限 , 让父母看到的是正能量风景照 , 同事见到的是加班奋斗语录 , 密友则互相给深夜时分的疼痛文学点一个忧伤的赞 。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日本的Peing质问箱
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持形象 , 把公共空间的每一条动态视作秀场 , 用以粉饰兵荒马乱的真实生活 。 顶着人设生活越久 , 匿名社交的诱惑力就越大 。 匿名形式允许人们卸下包袱、避开灯光 , 在暗处发出真实的声音 。 此时 , 人们不用伪装出理想的自我 , 不必担忧他人的评判 。 基于这一诉求 , 匿名社交产品常常能在运营初期就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 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 。
社交软件Sarahah主打发送不可回复的匿名消息 , 它于2017年2月诞生于沙特阿拉伯 。 短短两个月内 , Sarahah就获得了2000万注册用户 , 英文版上线后更是迅速登顶Google Play和App Store的免费应用排行榜 。
问题在于 , 匿名环境本身会滋生出许多问题 , 人们负重太久后终于能休憩片刻 , 情绪借由匿名的窗口向外倾泻 , 难免会伤害到他者 。 而人性的阴暗面一旦被放大 , 就会从内部破坏平台生态 , 阻碍其发展 。
魔盒开启 , 无人幸免 。
骚扰、诽谤、网络霸凌 , 问题层出不穷 。 内容管控尤其棘手 , 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擦边球” , 甚至是赤裸裸的违规内容 。 由于肆虐的仇恨言论 , Sarahah在各大应用商店内的评分奇低无比 , 绝大多数用户都给出了差评 。
早期备受资本青睐的“Secrets”和“Yik Yak”先后关闭 。 2017年9月 , 兴旺一时的国产软件“无秘”停止服务 。 “吐司”“乌鸦”“马桶MT”等一系列匿名社交APP最终都无法逃脱类似的结局 。
难道这就是匿名社交的宿命?
重新出发:Tape的游戏规则
Popi提问箱因内容管控问题下架后 , 创始人饶志坚和团队仍没有放弃匿名社交这条路 。
除了重金投入内容管理外 , 他们信奉规则引导的力量 , 在荆棘中寻觅破局路径 。 从Popi到Tape , 产品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更新迭代 , 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使用规则 。
在底层逻辑上 , 提问箱本体是单向匿名形式 , 提问者在暗处 , 而回答者在明处 , 地位并不对等 。 对此 , Tape试图在最大程度上平衡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 提问者只享有匿名权 , 除此之外的一切主动权都在回答者手里 , 因为回答者已经承担了潜在的风险 。
有些使用规则经过了Popi时期的实践考验 , 被团队保留到Tape上 , 例如定向回答的设计 。 如果回答者选择定向回答 , 那么回答的内容就只有提问者能够看到 , 而不会进行公开展示 , 从而给用户提供更私密的问答体验 。
另一些规则是全新的 。 现在的Tape中设置了一个名为“中转站”的区域 。 匿名提问箱的链接常常会被分享到App之外的场合 , 也就会收集到一些来源不明的问题 。
Tape虽然有拉黑功能 , 但未绑定用户的问题难以追溯到提问者 , 导致技术上不便处理 。 团队曾在公告中表示:“我们之前的做法是封IP , 可是很多人是住校的 , 都是公共IP , 封他一个人 , 把一整个学校的人都给封了 。 ”
有了中转站之后 , 系统先将问题划分为两类 , 一类是已经绑定的可控问题 , 第二类则是未经过绑定的问题 , 后者被存放到中转站中 。 简而言之 , 中转站就是用来过滤未绑定的问题 , 像一道安全阀 。 Tape官方不建议用户主动查看中转站 , 以此减少滥用匿名机制的骚扰现象 。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Tape小纸条的提醒
匿名带来的也不全是灰暗面 。 饶志坚清晰地记得 , 曾有一位博主利用Popi帮助女性发声 , 为家暴与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提供一条抒发内心痛苦的渠道 。 他有时会把看到的精彩问答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 分享知识、经验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
在饶志坚眼中 , 这一切都是正序和乱序抗衡的过程 。 每当有人做一份好的事情 , 就会为整个社区 , 甚至整个社会的正序加一分 , 而做不好的事情就会减一分 。 所有人的行为综合在一起 , 就构成了整体的导向 。
追求正序很艰难 , 但饶志坚的想法很简单:“好一分就是好一分 , 60分就是比59分强 , 你能做一分就是一分 。 ”
依靠这套朴素的价值观 , Tape一路走到了今天 。
当一名产品经理决定创业
高考那年 , 饶志坚为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是飞行器制造 。 但他的父亲并不满意 , 于是志愿最终被改成了通信工程 。 后来饶志坚成为了产品经理 , 他为一款秀场直播软件工作 , 每天的任务是寻找付费点 , 让男人们心甘情愿地掏钱 。
或许因为难以启齿 , 也可能是乏善可陈 , 当时的饶志坚甚至不愿意告诉女朋友 , 自己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 生活被庸常琐屑覆裹 , 直到命运的分岔点悄然到来 。
2018年5月 , 饶志坚与大学同学合作 , 在公众号上捣鼓了一款匿名提问工具 , 取名“Popi” 。 做出第一代产品后 , 他把链接丢在朋友圈 , 告诉大家有个新东西可以试试 。 那天公众号迎来了最早的几百个关注者 , 像往池塘里投掷一粒石子 , 激起涟漪又很快散去 。
这本就只是一次小打小闹 , 饶志坚没有太放在心上 。 但是5个月后的一天 , 当他查看系统通知时 , 突然惊愕地发现“怎么这么多人” 。 此后 , 新关注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公众号 。 2020年1月 , 饶志坚正式推出Popi的App版本 , 迅速积累了近300万用户 。 随着人气越来越高 , 这个迷你团队常常为不稳定的服务器而苦恼 。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Popi提问箱时期
好景不长 , 2020年8月初 , Popi因内容管理原因被下架处理 。 匿名社交再次展露了它的迷人与残酷之处 , 娇美的花束掩盖住陷阱的入口 。 这些年来无数满怀抱负的团队投身其中 , 却都在辉煌一时后暗淡离场 。 2015年北美的现象级匿名社交软件Secrets关停服务时 , 科技网站《连线》曾评论道:“在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 , 大概有些人就是需要融资3500万美元才能明白这一点 。 ”
但Popi的故事还没讲完 , 饶志坚也并不打算就此止步 。 一百多天的沉寂之后 , “Tape小纸条”于2020年11月14日正式上线 , 意为磁带 。 Tape保留了匿名提问箱的核心玩法 , 但在团队看来 , 它并非Popi的复刻 , 而是一个理念大不相同的崭新产品 。
2021年夏天 , 当饶志坚作为Tape创始人接受刺猬公社专访时 , 他表现得很健谈 。 脱离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后 , 饶志坚似乎重新获得了言说的动力 。 所有人都在描摹心中的Z世代 , 但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Tape的未来不仅仅是商业范畴内的讨论 。
“其实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社会实验 , 真的 。 ”饶志坚如是说到 。
遗失乐园:谁来倾听Z世代?
在Popi销声匿迹的那些日子里 , 小雨曾短暂地转投竟品软件 。 但在见证Tape诞生之后 , 他又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 这样的老用户不在少数 。 上线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 从零开始的Tape用户量已经突破百万 。
直到现在 , Tape团队依然只有8人 , 而且没有任何运营人员 , 8个人的本职工作都是研发 。 在他们的构想中 , Tape还处在早期阶段 , 饶志坚的真正目标是构建一座属于次世代人群的兴趣花园 。
“像是放学之后 , 你会跟人谈恋爱 , 跟朋友交流学习 , 会讨论你们昨天看哪个idol , 看什么番剧 , 你会记录自己的小情绪……你关注一些人 , 像在逛自己的朋友圈一样 , 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切得进去 。 虽然我跟你不认识 , 但如果我们想认识的话 , 那是很快速的一件事情 。 ”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社区氛围 , 它的核心理念是高度的去中心化 , 而这也与Tape的用户构成紧密相关 。 Tape的用户大头是Z世代 , 而且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 。
饶志坚一直在观察自己的用户 , 他认为:“其实Z世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 。 他们爱好广泛、交友广泛、行为广泛 , 你没有办法通过一两个特质去定义他们 。 Z世代的社交行为就是去中心化的 。 ”
当下的社交赛道中 , 最前线是一大批交友配对型App , 用荷尔蒙搅动躁热的市场 。 而 Tape的用户资料甚至不包含性别信息 , 团队认为市面上的配对型产品已经够多了 , 但真正针对年轻人的综合讨论社区却迟迟空缺待补 。
2020年末 , Tape正式上线频道功能 , 搭建了兴趣社区的原型 。 比较红火的频道有数万人关注 , 天南地北的少男少女分享美食和穿搭;亦或只是几十个小伙伴聚在一起 , 聊聊少有人知的小众歌手 。
Tape团队在公告中承诺:“平台不会去强推某一类频道 , 它完全是去中心化的 。 只要有一个人在发表动态 , 它就会被允许存在 , 并被平等而公开地展示 。 ”尽管Tape鼓励用户发表动态、生产内容 , 但是并不像传统社区那样追捧“大V” , Tape的目标是成为一种互动工具 。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文章图片

多元的兴趣频道
中文互联网上 , 以兴趣驱动的内容社区并不鲜见 , 譬如百度贴吧、豆瓣小组 , 以及后起之秀即刻 。 Tape布局兴趣社区 , 关键是要做出区分度来 。 对此 , 饶志坚的底气来自于用户本身 。 虽然Tape越来越包罗万象 , 但匿名提问箱依然是核心玩法 , 也是一道筛选用来用户的门槛 。
从公众号提问箱时期起 , 始终有一批人在跟随这个团队 。 匿名提问箱为Tape带来了异常精准的用户人群 , 他们是平台最宝贵的资产 。 在设计之初 , 饶志坚就把去中心化的理念纳入了考量 , 用提问箱串联一座座社交孤岛 。 “那些爱用提问箱的年轻人 , 他们的社交需求是什么?我们想要满足他们 。 ”与其说是Tape选择了年轻人 , 不如说是年轻人选择了Tape 。
对饶志坚来说 , Tape如同一架将被抛出的纸飞机 , 他倾注心力为之选定方向 。 接下来 , 真正决定纸飞机能飞多远的 , 是一整个时代的新风 。
备注:刘星志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刺猬公社
【匿名|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_原题这可能是高校最火的匿名社交App , 每天都有人在上面说悄悄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