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科学家留学回国后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有何感受?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这场影响深刻的疫情对他们的科学交流和科研工作又带来哪些改变?在6月2日下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的圆桌讨论环节 , 来自各领域的数位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畅所欲言 。
讨论嘉宾包括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副司长李昕 ,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科室副主任王伟 , 西湖未来智造创始人 ,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3D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周南嘉 ,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郑雷 , 上海大学理学院纳米中心副教授Maitarad Phornphimon 。
文章图片
周南嘉认为 , 国内的学生对完全创新性、无人区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 , 大家可能还是更在乎工作多少时间能做完 , 能不能发文章 , 能不能毕业 , 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 , 没有看到远 。 他希望自己 , 以及自己所在的西湖大学能在这些方面带来一些改变 。
飞机被取消的郑雷无法抵达论坛现场 , 视频另一端的他认为 , 后疫情时代科研交流更为便利 , 自己显然已经证明了一点 。 但他同时提到 , 线下交流仍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 而利用网课等方式进行线上教育也存在着一定弊端 。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 , 李昕在现场则谈到 , 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 “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 , 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 , 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 , 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 。 ”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 也就是开放获取 , 预计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
国内外科研环境有何差异?
上述学者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 , 时间或长或短 , 将科研战场扎根于国内之后 , 他们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也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
王伟是一名医生 , 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 , 其余2008年-2010年间在美国做了3年博士后 , 回国至今已有十余年 。 “问到国内外科研环境上的差别 , 我直观只能感受到我自己这个比较小领域的差别 。 ”
他提到两方面差别 。 第一个是物的差别 , “就是我们做科研的材料 , 比如仪器、试剂和动物 , 我们做医学研究中必然会用到动物 , 动物有制作的速度和标准 。 ”他认为 , 和美国相比 , 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生物进展非常大 , 但是在试剂和仪器方面还有一些差距 。 第二点差别则是人 , “美国人员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 , 比如说拿到一个NIH的项目 , 这里面接近40%甚至50%的经费用来给人的 , 是聘人 , 国内这部分做不到 。 ”在这一情况下 , 国外的PI组建团队相对迅速 , 而国内则更为艰难 。
王伟同时强调国内的优势 , 学生的质量、成长起来的PI人才、自然科学基金委
和国家科技部等支持、国家基础研发投入的增加 , “我感觉离世界一流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 ”
周南嘉提到科研思路的差异 , “当时我们做一个试验不计后果 , 我们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 它可能发不了文章或者肯定发不了文章 , 这个结果未必是不好的 , 但是大家愿意去做 , 纯属好奇心驱动 。 ”这同样明显地体现在科研人员随后的择业中 , 同学中的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
过去的2020年 , 周南嘉创立了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自主研发微纳精度的三维精密制造技术 , 能实现百纳米到10微米的打印 , 用于集成电路领域 。
“我回国之后也非常希望把这个科研思路带回国内 , 但是国内的学生对完全创新性、无人区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 , 大家可能还是更在乎工作多少时间能做完 , 能不能发文章 , 能不能毕业 , 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 , 没有看到远 。 ”周南嘉表示 , 西湖大学 , 包括他自己 , 都希望能够改变这些 。
王美佳是泰国人 , 博士后之后在上海大学工作 , 至今在上海已经12年 , 她感受的是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 , “在这里很好 , 学生比较喜欢问 , 也比较喜欢帮忙 。 ”她同时也感受到另一点 , “但是有一点不一样 , 大家看到每个地方都很挤 , 做试验也很挤 。 如果他们想要自己管自己学习 , 这很难 , 有的大学可能可以做到 。 我在泰国 , 可能自己去思考的地方都很大 , 写文章都可以 , 还可以有放松的地方喝茶、喝咖啡 , 这样的地方在外国比较多 , 在中国不太多 , 我们人多 , 地方不够 , 还需要挤一挤 。 这是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 , 但我还是喜欢 。 ”
郑雷在美国只学习了一年 , 他通过视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道 , “总体上不是特别的了解 , 但是感觉国内的科研人员投入的时间更多 , 能力更加全面一些 。 国外科研人员合作的效率更高 , 相对来说保障人员的界限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 ”
他进一步提到 , 国际领先或者是学科成熟的学校 , 不管是从设备、场所还有经费来说都比国内优越 , “但是国内目前这些年发展的很快 , 我们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中的投入也非常大 , 也期待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 ”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 , 李昕则谈到 , 目前国内科研硬件环境和国外差距已经比较小 , 但是软件环境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 “我们要更多地偏向于以兴趣为驱动 , 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无人区 , 如果总是觉得哪些领域比较好发 , 永远跟着人家背后走 , 就做不出更多好的成绩 。 ”除青年科学家需要如此之外 , 他同时强调我们需要有好的科研机构或者好的环境 , “促使青年科学家容忍失败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 ”
李昕同时谈及国内在另外一方面尚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 “我个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感觉到国外跨学科的合作 , 跨学科、跨机构、跨文化、跨国的合作比较多 。 ”他希望国内科研领域未来更加的国际化 , “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团队进行合作 , 这样科研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 ”
疫情改变了什么?
COVID-19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 , 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大流行对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也不例外 。
周南嘉在疫情之后再没出国交流过 。 但他提到 , 从学术上的交流来说 , 其实非但没有减少 , 反而更多了 , “有很多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 。 ”从其在国内交流的经验来说 , 因为要准备创业 , 在疫情之前他全国各地到处跑 , 每周会花不少时间都在路上 , “但是后来疫情一来 , 发现没法出差了 , 我们的沟通方式反而更有效了 。 ”
周南嘉还感受到和以往不一样的是 , 用视频的方式发起线上讨论 , 加入的人比此前线下能找到的人多 , “这个可能跟我们中国人比较内敛的性格有关 , 以前找不到的人现在都能找到了 , 一下子就可以几十个人在线上讨论 , 这种沟通方式对于我个人来说 , 我个人感觉反而比疫情之前更方便了 。 ”
王美佳有类似感受 , “以前合作的时候只有老师教给老师 , 现在学生可以一起参会 , 可以和老师一起搞懂 , 学生也可以问很好的问题 , 以前他们没有机会问问题 , 但是现在学生也可以问问题 , 他们也不再感到害羞 。 ”
视频端的郑雷显然更有发言权 , “对于我来说可以减少通勤 , 或者碰到极端条件之下还可以坐在一起交流 , 同时也可以减少中间的成本 。 对于科研交流来说 , 我觉得这块是非常方便的 。 ”但对于沟通来说 , 郑雷认为一些现场的感受线上仍然无法带来 。
此外 , 对于教育 , 他认为线上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 尤其在疫情期间 , 很好地弥补了线下课堂教育的不便 。 “但是对于线上教育来说还存在一定问题 , 比如说网课带来的一些弊端 , 对于学生的监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 但是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 ”
王伟也同样提到后疫情时代的交流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 , 他最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 , 跟学生在一起 。 线上交流效率更高 , 而且减少了科研人员很多用于开会的时间 。
但他也感受到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带来的弊端 。 王伟提到曾经的一段经历 , “心脏再生领域在过去十年有一个争议 , 就是心脏里面是否有自己固有的干细胞 , 当时我也是做这个方面的工作 , 有很大争议的时候怎么办?”他曾经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和另外一个博士后 , 两个人在同一个细胞间里用一样的东西做同样的事情 , 去证明到底谁的观点正确 。 “我们现在不能面对面的交流 , 也不能在一个实验室 , 利用别人的东西做重复的工作 , 这个就比较难 , 也会带来挑战 。 ”
李昕也谈到 , 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 “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 , 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 , 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 , 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 。 ”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 也就是开放获取 , “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 我预计将来在后疫情时代 , 国内和国际的交流互动 , 各种各样的技术还会更多一些 , 大家也可以更好的利用ICT的技术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 。 ”
【郑雷|圆桌|青年学者共话国内科研环境,后疫情时代又有哪些变化?】(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成长空间|安身、安心、安业 青年科技人才“三大盼”
- |苏宁易购发布2021小镇青年消费图鉴 高端洗衣机销量增长134%
- 柑橘|科研长路上青年们的心声诉求有哪些
- 粉丝|一些青年为啥愿意为“线上练肉”掏钱
- 人物|一些青年为啥愿意为“线上练肉”掏钱
- 平台|马上消费为青年人才搭建平台 提升科技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 国家|青年学子 共话未来
- 人物|中国青年结婚年龄不断推迟:30岁以上占比已近半
- 视点·观察|陪跑、陪玩、陪学……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