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2018年3月 , 我在中科院水生所找了一份兼职工作 。 工作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摸鱼 , 不是在网上摸鱼 , 而是标本测量整理和物种鉴定 , 需要摸到实实在在的真鱼 。 由于聘用我的是所里博物馆部门 , 作为工作福利的一部分 , 我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和标本库找感兴趣的东西看 , 于是每天的午休时间我都在各个角落乐此不疲的“淘宝” 。
尽管这些蒙尘的“宝贝”大多是些损坏弃置的杂物 , 但偶尔也能翻到些诸如白鲟(Psephurus gladius)的剥制标本、年份比我大上好几轮的模式标本等等 。 有一天 , 我意外在实验室的杂物柜角落摸到了一个我也不太认识的巨型鱼类头骨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发现了一个大怪物 | 少侠小黄鸡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水下“吸尘器”
不同于所有生活中常见的大型鱼类 , 这枚足足长达41厘米的头骨有着异常夸张的管状狭长颅腔 , 颅腔前端的吻部则扁平似鸭嘴 。 通过查阅对比资料 , 我最终确定这枚头骨的主人是俗称“鸭嘴鳡(gǎn)”的鯮(zōng)(Luciobrama macrocephalus)——一种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流域的大型鱼类 。 检索中我还发现 , 鯮是一个超级冷门的物种 , 不仅在网络上的出现频率极低 , 连彩色图片都仅有一张 , 甚至于有关鯮的研究论文更是一片空白 。 而当我把鯮鱼头骨的照片po到微信群里 , 大部分人的猜测是巨骨舌鱼(Arapaima gigas) , 却没有一个人认出这是鯮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巨骨舌鱼的头骨 | 少侠小黄鸡
的确 , 同为所在水系的顶级掠食者 , 同样以张嘴吸水产生负压作为捕食主要手段 , 在趋同进化的魔法之下 , 鯮和巨骨舌鱼都长成了扁额长头的模样 。 或许是因为长江水底的环境更为复杂 , 鯮把头骨延长到了极致——简直像一个吸管一般 , 在石缝水草间贪婪地攫取猎物 。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屈指可数的大型肉食性鱼类 , 身长八尺重逾百斤的鯮绝不该如今日这般鲜为人知 。 在数百年前 , 著名的早期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便记载过鯮的详细描述 , 只不过那会它还叫鯼(zōng):“其目?(zǒng)视 , 故谓之鯼 。 生江湖中 , 体圆厚而长 , 似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而腹稍起, 扁额长喙, 口在颔下, 细鳞腹白 , 背微黄色 。 亦能啖鱼, 大者二三十斤 。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这两个鱼头是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 , 科学院院士伍献文留下的标本 | 少侠小黄鸡
百余年前 , 荷兰鱼类学家Bleeker(许多中国的鱼类都是由他首先命名记述)在汉口鱼市购得两尾鯮鱼 , 这也是后来鯮的模式标本 , 在那个时候鯮还是随处可见的美味菜鱼 。 新中国成立后 , 举国上下大力推行水产养殖 , 四大家鱼的鱼苗被渔业工作者们带到了全国各地 。 由于这一时期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尚不成熟 , 因此鱼苗大都来自天然捕捞 。 由于早期鱼苗混杂难辨 , 同一时期孵化的鯮苗也混入其中进入了他乡的湖泊水库 , 自此各地陆续有了鯮的捕获记录 。 由于鯮鱼性情凶猛 , 幼鱼生长迅速以吞噬鱼苗为生 , 且食量惊人 , 鯮甚至一度被视为水产养殖需清除的害鱼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唯一一张鯮的彩图 |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
时至今日 , 曾作为其模式产地汉口早已没有鯮迹 , 而不远处鯮鱼唯一的保护区——汉江钟祥段鱤鳤(guǎn)(Ochetobius elongatus)鯮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曾经的产卵场亦是寂静多时 。 自进入21世纪后 , 境内的鯮便再无音讯 。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拉开帷幕 , 2021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颁布 , 鯮鱼被新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然而这个保护对鯮已经是姗姗来迟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风波多诡谲
鯮鱼的疑似绝迹背后究竟主因为何?是因为鯮鱼数量本就不多了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鯮鱼的出水记录并不鲜见 。 尽管天然产量远不及与其形态习性相近的兄弟鳡鱼 , 但在洞庭湖等区域每年3~6月的繁殖季 , 鯮鱼们尚能集群形成渔汛 。
那是因为鯮鱼幼鱼时期脆弱 , 适应力较差吗?事实恰恰相反 , 鯮在幼鱼时期便十分凶残 。 当幼鱼吸收完卵黄囊的营养后 , 体长仅为2厘米时便开始大量吞噬其他鱼苗 。 不仅如此 , 鯮的生长也十分迅速 , 一龄幼鱼便可长到30厘米 。 此外鯮的适应能力极强 , 在引入地的各大水域(如颐和园中)都曾有捕获记录 , 甚至住在岱山湖边的蒙古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 , 意为“美丽的姑娘”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鯮头骨 | 少侠小黄鸡
然而曾叱咤于各地的鯮在一个世代后便逐渐销声匿迹 , 而没能在他乡开枝散叶 , 而这背后正是鯮鱼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繁殖困境 。
在鯮鱼种群迅速枯萎的不久前 , 正是长江大兴水利的时期 , 不过修筑水坝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 不同于白鲟、中华鲟等溯河洄游性鱼类 , 鯮和大多数大型鲤科鱼类一样是营江湖洄游的半洄游性鱼类 。 因此当回不去坝上的产卵场后 , 鯮鱼们很快在坝下开辟了数个新的产卵场 , 而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鯮标本 | 少侠小黄鸡
自20世纪50~70年代 , 出于抗洪和渔业生产等目的需要 , 长江中下游大大小小的通江湖泊开始修建起闸门 。 江湖阻隔使得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破碎化 , 也使得繁殖生长极度依赖这一系统的鯮鱼受到了巨大冲击 。 一方面鯮的幼鱼无法再通过上涨的江水 , 进入湖泊中育肥;另一方面江湖阻隔后水温水位等水文条件改变 , 使得湖内种群无法适应新环境繁殖 , 江中种群亦受水文变化(如蓄水导致水温较高)等影响 , 繁殖时间推迟 。
加之鯮鱼的鱼卵为漂流性孵化 , 即需要在流水环境中漂流35小时左右方能正常孵化 。 因此与长江洪峰关联紧密 。 而随着原本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涨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位变化消失 , 部分区域在枯水季节仍能保持较高水位 , 于是鯮鱼产下的卵往往无法充分漂流 , 便沉入深水无法孵化 , 纵是其产卵量可达数十万枚也于事无补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霸主的末日
雪上加霜的是 , 作为长江食物链的顶点 , 鯮鱼自幼鱼至5龄性成熟的漫长生长周期 , 需要进食大量鱼类 , 而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的四大家鱼等种群状况也并不乐观 。 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 同为江湖洄游型的四大家鱼在江河阻隔后 , 在长江中游的产卵规模仅为1986年的1% , 这意味着生活在长江里的鯮面临着巨大的食物短缺 。 于是在短短的数十年间 , 这个在长江里称霸了漫长岁月的族群被人类驱赶着走向了末路 。
值得一提的是 , 和鯮鱼头骨一起在柜子里落灰的还有一个鳡鱼的头骨 。 同为长江里的大型掠食者 , 鳡鱼终是凭借其较广的分布、较大的基数和比鯮鱼更短(三龄)的繁殖周期苟延残喘到了人工繁殖成功的那一天 。 然而那也是2005年以后的事了 , 鯮鱼们早已在漫长等待中被消磨一空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一条硕大的鱤鱼与本文作者 | 少侠小黄鸡
那么我们还能看到鯮鱼吗?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 , 只能说我们期待着十年禁渔后 , 或许某处残存的一小撮鯮鱼能重新焕发生机 , 又或者在境外越南分布的那一脉鯮鱼 , 能如斑鳖一般找寻到新的个体 。 但在眼下 , 这两件好事发生的概率都属于奇迹的范畴 。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
本文图片

大鱼吞舟
鳇鱼
巨骨舌鱼
花鲶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 , 欢迎转发
【鱼类洄游|称霸江湖的嗦鱼能手,为什么消失了?】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