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扫码点餐是方便的借口,还是不便的入口?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扫码点餐是方便的借口,还是不便的入口?】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 , 梦中有世界 。 听众朋友们 , 晚上好 。
生活中 , 不管是下个馆子 , 还是买杯奶茶 , 手机扫码点餐早已成为消费者的习惯 。 然而最近有新闻报道 , 不少扫码点餐都需要顾客授权信息或关注公众号 , 一些扫码点餐软件或系统开发商宣称 , 想要获取顾客的哪类信息可以自由设置 , 只要建立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 , 顾客数据就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
文章图片
图1/2
图源网络
扫码、登录、授权、选定、下单、结账……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 , 扫码点餐优势不小 。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 这种减少接触、线上操作的做法更有其积极意义 。 对消费者来说 , 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 , 也避免了挑选菜品时间过长的尴尬 , 既能节约时间也能方便选择 。 对商家来说 , 在一定程度上 , 扫码点餐还能节省餐饮行业人力成本 , 提升客户粘合度 , 何乐而不为?
不过 , 硬币都有两面 。 “知情同意”的扫码点餐再方便 , 消费者也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会一起“扫没了” 。 尽管市场上大多的餐饮店面都保留了人工点餐这一渠道 , 然而架不住商家的推荐和扫码点餐的便捷 , 消费者扫码下单的情形非常普遍 。 而就在“扫一下就下单”的背后 , 消费者近乎无感知地“让渡”了自己的信息 , 市场、商家则是乐见其成 。 毕竟 , 购买扫码设备的成本较低廉 , 消费者扫码关注店面既能快速拉新涨粉 , 还可以对庞大的消费者进行数据画像和精准营销 。 一来一去 , 扫码点餐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点餐” , 而在背后所授权的种种信息和数据 。
更值得重视的是 , 这些采集起来的数据 , 大多掌握在系统软件开发商的后台或者商家手中 。 他们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泄漏水平如何 , 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扫码点餐”的行为 , 客观上放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 。 没有得到有力保障的个人信息 , 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兜售营销的工具 。 原本致力于“方便”的扫码点餐 , 无形中成为了“不便”的入口 。
文章图片
图2/2
图源网络
说到底 , 扫码点餐只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形式 。 既然是服务 , 就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 , 而不能夹带私货 , 让扫码变相成为获取客户信息的工具 。 然而 , 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 , 仍然存在个别要求顾客强制授权的情形 , 不明确告知信息使用目的和注销方式 , 过度采集姓名、电话号码等状况也依旧存在 。
要眼前的便利 , 更要长远的保障 。 对此 , 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监管部门针对扫码点餐展开了持续治理 。 比如 ,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 , 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个人行踪等 , 必须要逐项授权 , 取得消费者同意 。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也“点名”扫码点餐 , 称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 , 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 。 除此之外 , 在不少地方 , 也出台了相关条规定 , 展开了市场监管执法行动 。 种种“查漏补缺”的举措 , 目的就是要确保扫码点餐始终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 , 始终在正确的法律轨道内运行 。
如今 , 我们已步入智能手机时代 。 但用什么方式点餐下单 , 商家应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 而扫码点餐更要注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保障 。 在完善法律和行业协会倡议之外 , 不妨把日常监管的关口前移 , 对“扫码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坚决说“不” 。 如此 , 才能逐步构建起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
这正是:
扫码点餐虽然好 , 消费权益最重要 。
若把信息当生意 , 法律监管会来到 。
(文 | 林风)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http|抖音原来还能刷自定义评论!我知道网红怎么来的啦
- 人物|人民日报刊发比尔·盖茨文章:以创新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挑战
- 视点·观察|三只松鼠模特妆容惹争议 澎湃评论:别只盯着“小眼睛”
- 功能|B站上线妙评功能:不仅有评论区妙评,还有哔哩哔哩每周妙评榜
- 视点·观察|[评论]知网降价不等于知错就改
- 菜单|扫码点餐仍是唯一选项
- 印刷费用|扫码点餐“好经”莫念歪
- 地球|人民日报专访汤洪波:太空如墨,一度看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