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
2021年适逢人类“首飞”太空60周年 , 今年3月 , 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的合作 , 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迈入新的阶段 。
6月16日 , 在今年全球空间探索大会(GLEX-2021)期间 , 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V1.0)》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V1.0)》 , 介绍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概念、科学领域、实施途径和合作机会建议等内容 , 为国际伙伴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论证、设计、研制、实施、运营等阶段的参与指明了方向 。
根据《指南》 , 这一项目制订了与月球有关的8大科学目标;自2021年起 , 项目建设共分为“勘、建、用”三个阶段 , 时间跨度达15年 , 计划于2035年建成;项目还为国际伙伴在各阶段以及阶段各层级的参与划定了5种合作类型 。
在此次发布文件后 , 中俄还会适时推出《路线图》和《指南》的更新版本 , 进一步明确国际月球科研站各工程阶段里程碑计划 , 适时发布合作伙伴加入程序 , 以确保整体项目稳步推进 。
文章图片
【月球|中俄牵头,2035年在月球建成国际科研站】“勘、建、用”三步走
在项目建设上 , 中俄两国采用了“勘、建、用”三步走的战略——
在2025年前的第一阶段任务 , 主要通过现有计划任务对月球进行勘察 , 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实施设计及选址 , 并且确保高精度软着陆的技术验证 。 任务包括中国向月球发射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 , 俄罗斯发射“月球-25”号、“月球-26”号轨道探测器和“月球-27”探测飞船 。
第二阶段任务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间实施 , 届时 , 中国“嫦娥八号”探测器和俄罗斯“月球-28”将在月球选定地点着陆 。 该阶段将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指挥中枢技术验证;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大承载货物运送及确保高精度软着陆 , 并且开始联合操作 。 这一阶段也标志着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开始 。
文章图片
在2030年到2035年 , 项目将集中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 完成在轨和月面能源、通讯、月面运输等设施建设 , 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研究、探索和验证的设施 , 以及其他一些未来共性技术 。 中国计划在此期间试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 ,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
根据计划 , 这一阶段还将暂定完成五大科学任务 。
第一项任务将建成指挥中枢、基本的能源和通信设施 , 用于满足月球基础设施、自动操作和长期研究及探索;
第二项任务将建成月球研究与探索设施 , 例如月球物理、地质剖面、熔岩管探索和月球样品采集;
第三项任务将建成月球原位资源应用技术验证设施;
第四项任务将验证后续探测的通用技术 , 例如月球生物医学实验 , 分散式月球样品采集及返回;
在最后一项任务中 , 项目将建成月基天文和对地观测设施 。

文章图片
2035年之后 , 已建成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该怎么用呢?文件指出 , 参与方将充分利用完成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月球研究与探测、技术验证、支持人类登月任务 , 并且根据需要扩展、维护各系统模块 。
八大合作方向 , 五大合作类型
值得一提 , 在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上 , 中俄两国展示出了开放合作的态度 , 双方欢迎国际伙伴在国际月球科研站任务的各阶段以及阶段各层级参与项目合作 。 此次发布的文件也为国际伙伴参与项目合作指明了方向 。
根据文件 , 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开放了八个合作方向 , 包括月球探索与利用的战略发展协调;联合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科学及工程目标;共同发展规制双方乃至参与合作第三方的法律文件;研究运载和探测器等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现存标准等内容 。
而根据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总体架构、功能和路线图 , 国际伙伴可选择五种形势参与合作 , 包括空间任务级合作、空间系统级合作、分系统合作以、设备级合作以及地面段及应用级合作 。
其中 , 在A类空间任务级合作中 , 国际伙伴将系统参与月球站总体架构、科学目标及路线图的论证 , 还将参与至少两个独立空间任务的任务协调 , 譬如中国嫦娥七号任务以及俄罗斯月球26号任务的协调 。 而在B类空间系统级合作中 , 参与方能够与中国或俄罗斯在至少一个或多个空间系统开展合作 , 比如参与中方牵头的嫦娥四号、六号、七号或八号项目 。
为何要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
随着探索的推进 , 月球在科学研究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 而对月球的高效研究和利用 , 离不开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及国际合作伙伴的参与 。
在中俄两国政府4月共同发布《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联合声明》后 ,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月曾表示 , 中方愿同俄方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伙伴一道 , 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 为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
根据《指南》中的定义 ,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指通过吸引可能的国际伙伴共同参与、在月球表面和/或月球轨道上建设的可进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的长期自主运行、远景有人参与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
值得一提的是 , 国际月球科研站并非由单一设施构成 , 其顶层设计包含了地月运输设施、月球表面长期支持设施、月球运输和运行设施、科学设施、地面支持和应用设施等部分 。 其中 , 地月运输设施将能够支持地月间往返转移、绕月、月面软着陆、月面上升以及返回地球 。
这一项目瞄准了八大科学目标 , 其中包括:月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月球物理与内部结构、月球化学(物质成分与年代学)、地月空间环境、月基天文观测、月基对地观测、月基生物医学实验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利用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 。
推荐阅读
- 月球|【年终报道?2021留声机】筑梦太空 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越迈越稳健
- Create|李彦宏:无人汽车有望开上月球
- 样品|月球“玻璃”有助于解开月球之谜,中国将担负月球研究更多的重任
- 汽车|李彦宏:首款汽车机器人2022年亮相 无人汽车能开月球上
- 月球|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元宇宙举办
- 月球|院士曾称2030年登月有望!航天局确认研发新一代载人火箭、重型火箭
- 管理办公室|9.4453g!月球样本将第三次发放,11家科研机构获准借用
- 相关|9.4453g!月球样本将第三次发放,11家科研机构获准借用
- Baidu|李彦宏:首款汽车机器人2022年亮相 无人汽车能开月球上
- Baidu|李彦宏对话欧阳自远:AI能力应用于中国航天 期待无人车开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