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临期特卖站上风口:“这么火 主要是因为低价”
_原题是:一折的红糖 , 两折的坚果 , 临期特卖究竟是什么生意?来源:商业数据派
_原题是:临期特卖站上风口:“这么火 , 主要是因为低价”
资本加持政策利好 临期特卖站上风口
国内多个临期特卖品牌先后获得千万级融资 , 创业者和资本加速入局
原价9.9元的毛豆脆片 , 特价仅1.7元;建议零售价为10.8元的网红气泡果酒 , 现价3.1元……第一次逛临期特卖超市“好特卖”后 , 北京消费者小王展示了“淘货”成果 。
今年以来 , 天津“食惠邦”、南京“小象生活”先后获得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好特卖”此前也在8个月内完成了4笔融资 。 创业者与热钱集体涌入 , 临期特卖品牌借助资本力量迅速跑马圈地 。
业内认为 , 疫情令渠道库存压力加大 , 不断涌现的快消新品牌和冗余产能提供了充足货源 , 年轻消费者乐于追求性价比 , 国外临期特卖的成功范本 , 以及《反食品浪费法》出台的政策利好 , 让创业者和资本看到了市场机遇 。 数据显示 ,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 , 而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供应链运营能力 , 找到消费者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满意的商品 。
重塑供应链价值
临期特卖生意火了 。 2021年3月 , 天津“食惠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4月 , 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好特卖”更是在8个月内完成了4笔融资 。 热钱涌入叠加《反食品浪费法》的政策利好 , 让临期特卖站上了风口 。
“我是2020年底拿到的第一笔融资 , 距品牌创立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 。 ”2020年10月 , 粟海辉创立小象生活 , 尽管其融资消息今年4月才被外界知晓 , 但资方早在品牌筹备期就与粟海辉进行了接触 。
粟海辉跟同事把临期特卖形容为“打土豪分田地” 。 “土豪”指的是品牌商 , “分田地”指的是让利消费者 。 他给新京报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以某品牌薯片为例 , 厂家出厂成本1元 , 为保证50%左右的毛利会加价1倍卖给一级经销商 , 一级经销商加价10%-15%卖给二级经销商 , 二级经销商加价十几个点卖给终端门店 , 门店再加价25%-30%卖给消费者 , 最终一袋薯片的价格从出厂价2元变成了零售价3.5元 。
在小象生活 , 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发生了根本变化 。 简单来说 , 它去除了中间商 , 直接向上游工厂要产品 , 甚至要产能 。 在这一过程中 , 厂家、临期特卖渠道保留了更多利润空间 , 消费者则能以2-5折的价格买到心仪商品 。 同样一包薯片 , 传统商超卖到3.5元 , 在小象生活则可以实现半价销售 。
“临期特卖这么火 , 主要是因为低价 。 ”北京某临期特卖品牌创业者赵丽(化名)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商品保质期超过1/3或一半后 , 厂商就要想办法清仓 , 这是临期特卖货源的主要出处 。 从消费端来看 , 临期食品获得年轻人和白领群体的认可 , 他们不再将“临期”与“过期”画等号 , 而是追求理性消费与性价比 。 从商业模式来看 , 临期特卖更多发挥的是渠道功能 , 消费者在这里不仅能找到低价临期商品 , 还能买到折价正期商品 , “在我家门店 , 临期食品与正期食品的比例各占一半 , 即便正期商品也会比传统渠道便宜 。 ”
疫情加速资本入局
创立小象生活前 , 粟海辉曾在2019年以供应商的身份进入临期折扣行业 , 主要为“好特卖”、信用卡积分商城等零售终端供货 。 他逐渐看到C端临期特卖的前景 , “确实是很大的商业机会 , 也是资本在寻找的投资标的 。 ”
在海外 , 临期特卖的历史颇为悠久 。 日本的“唐吉坷德” , 从一家18平米的尾货店发展成为700余家分店的零售业态 , 业绩31年连续增长 。 美国的Dollar General(以下简称“DG”) , 所售80%商品价格在5美元以下 , 同样保持了30年的同店销售增长 。
即便在国内 , 临期特卖也不是新名词 , 随处可见的进口食品折扣店是这个行业的雏形 。 一向不动声色的临期特卖为何会在国内突然爆发 , 成为眼下的投资宠儿?粟海辉和赵丽的答案中均提到了疫情对这一行业的催化 。
赵丽此前有4年的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经验 。 2020年疫情暴发 , 传统商超渠道经历了或长或短的闭店期 , 她察觉到很多代理商都在压货 , 尤其是渠道议价能力较弱的新品牌、小品牌 。 “传统商超、便利店对商品保质期有进店管理 , 不要的临期商品能去哪?临期特卖自然成为重要渠道 。 ”
小品牌没有议价能力进入大卖场 , 希望新渠道出现;代工厂加工费少 , 希望直接与渠道合作;疫情使收入预期下降、出口受限 , 导致工厂出现富余产能……粟海辉认为 , 参照海外经验 , 美国、日本的临期特卖市场都在经济下行期间呈现爆发增长 , 因此疫情让很多国内机构和创业者看到了机会 。 由于临期特卖商品通常不会有账期 , 对运营者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 资本的介入加快了整个行业的扩张速度 。
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与传统进口食品折扣店相比 , 如今的临期特卖超市趋于连锁化、品牌化 , 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跑马圈地 。
报道显示 , “好特卖”曾在初期尝试批发模式和线上零售 , 后于2019年转战线下门店 。 目前“好特卖”已在全国拥有150多家门店 , 截至2020年底单日销售额为150万元 , 净利润水平可达到35% 。
据新京报采访人员走访了解 , “好特卖”于2020年底进入北京 , 半年多就开出了30余家门店 。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好特卖搜秀店今年5月底开业 。 据商场工作人员介绍 , 该店生意红火 , “经常看到有人提着大包食品从店里出来 。 ”
【新京报|临期特卖站上风口:“这么火 主要是因为低价”】走社区下沉模式的小象生活 , 同样在快速扩张 。 官网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 , 小象生活已开业及待开业门店共计80余家 , 计划2024年实现“千店计划” 。 “今年计划新开150家门店” , 粟海辉称 。
粟海辉认为 , 国内临期特卖行业方兴未艾 , 竞争格局和行业巨头均未定型 , “无论100家门店 , 还是10家门店 , 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 ”
艾媒产业升级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 , 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 , 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 市场潜力巨大 。 从消费端来看 , 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 不过 , 临期食品也面临货源供应不稳、定期囤货习惯较少等问题 , 行业秩序尚未确立 。
在粟海辉看来 , 临期特卖的未来在于渠道 , 而非“临期” 。 国外几家大型临期特卖品牌创立初期都是从临期食品切入 , 形成规模后便向上游反向定制自有品牌 。 从国内多数临期特卖超市的运营来看 , 正期食品的占比并不低 , 渠道也有意寻找质量好、价格低的新品牌作为货源 。
“长期来看 , 这个行业会越来越集中 。 将来品牌能否做大、做成 , 跟资本没有太大关系 , 本质在于供应链运营能力 , 能否建立竞争壁垒 , 找到消费者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满意的商品组合 。 ”粟海辉说 ,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和统一的门店运营规范 , 是必经之路 。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铁
推荐阅读
- 评选|新增“银发经济”等维度,新京报2021“智慧生活”榜单启动
- 中国|游戏科技共生发展?专家:游戏推动科技创新上行
- 地面|期待“天宫课堂”成为常设课程 | 新京报快评
- 天宫|期待“天宫课堂”成为常设课程 | 新京报快评
- 超市|“白菜价”临期食品,可以放心捡漏吗?
- 新京报网|沃尔玛首推自动送货 巨头抢滩的自动驾驶卡车领域仍面临造血难题
- 专栏|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 新京报专栏
- 电子商务|双11收不到货、商品临期 李佳琦:全力和品牌方沟通
- 新京报网|海底捞回应关停约300门店:门店总数仍在1300家以上
- 新京报网|蔚来秦力洪:十月工厂改建影响交付,目前已恢复生产最多六周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