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森林坠落“云端”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新熵
文/芽郁编辑/伊页
元气森林的崛起 , 如投石湖中 , 在沉寂已久的中国饮料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
人们热衷于拆解它的走红逻辑:地缘性套利、颜值即正义、网红营销、占据了消费者“0糖0脂0卡”的心智空白、吃尽了便利店的渠道红利……
也少不了批判和质疑:“伪日货”、“山寨”、“估值注水”、“无糖骗局”、“消费品公司如果过分注重营销 , 不注重产品 , 一定没有未来” 。
在前不久的亚布力论坛上 , 创始人唐彬森揭晓了去年夏天那场“全民大竞猜”的答案 。 为何元气森林这样红?
用户思维也好 , 产品思维、数据思维也罢 , “互联网精神”是元气森林一直以来自我标榜的成功哲学 。 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并遭遇阵痛的传统饮料企业相比 , 元气森林天生就具有互联网基因 。
在元气森林的官网 , 我们可以看到这家企业的自我定位: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创新型饮品公司 。 的确 , 在品牌严重老化 , 格局严重固化的中国饮料市场 , 元气森林算得上是一个清新洗练、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意象 。
但理想主义终会被打回现实 。 和单纯依赖电商渠道、线上运营就可以吃饱饭的新消费品牌完美日记不同 , 元气森林的命门在线下 , 必须保持对线下渠道、对经销商体系的敬畏 。 互联网精神可以有 , “互联网洁癖”不行 。
自建工厂 , 铺设冰柜 , 和有着更强物业承重能力的传统饮料企业被甲执兵 , 腹地相见……
如今 , 这个带着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传统饮料行业的搅局者 , 似乎变得“没那么互联网”了 。 一直以来被元气森林视若底层信仰的互联网精神 , 正在面临潜在的挑战 。
从无限游戏到有限游戏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界定了两种游戏:有限的游戏 , 以取胜为目的;无限的游戏 , 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 。 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 , 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 。
本质上 , 过去饮料行业“渠道为王”的底层逻辑 , 就是一种有限游戏 。 东西摆在那儿 , 消费者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 。 饮料厂商们相信 , 只要有渠道 , 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
“互联网精神是相信无限游戏 。 ”唐彬森在接受正和岛采访时如是说 。 有限游戏满足需求 , 而无限游戏创造需求 。 简单来说 , 就是不断创造新的东西 , 激发用户的新需求 。
这与元气森林激进的产品策略不谋而合 。 快速测试、快速迭代是元气森林产品研发的核心思路 , 也被外界视为将互联网价值观引入饮料行业的重要表现 。
唐彬森在2020年经销商大会上称 , 元气森林还有95%的新品没有推出 , 2021年将是元气森林的产品大年 。
以气泡水起家 , 而后将生产线逐步扩充至奶茶、咖啡、酸奶、能量饮料等多品类 。 某种程度上 , 元气森林的多品类布局 , 是想通过规模扩张来提高边际效应 。 能否押中下一个“气泡水” , 关系到元气森林能否摊平多品类试错的成本 。
基于对试错成本的控制 , 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对于元气森林来说 , 无疑是更合乎逻辑的选择 。 在传统食品饮料行业 , 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产方式 。 元气森林就是这么起家的 。
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实际上做的也是轻资产的生意 。 在可口可乐的利润结构中 , 上游的“浓缩糖浆”(可口可乐原料)和下游的渠道环节利润较高 。 于是 , 可口可乐主体逐渐剥离了旗下的罐装工厂 , 由一家生产型企业转型成为手握“浓缩糖浆”配方和专注品牌运作的品牌型企业 。
在代工模式下 , 由于企业对产品生产线的投资较小 , 如果要增加产量 , 只需要较少的再投资即可 , 体现在非常高的边际投资收益率上 。 而如果自建工厂 , 前期生产线的建设需要斥巨资投入 , 厂房租金、职工薪酬、折旧摊销……试错成本将大大增加 。
可口可乐由重转轻 , 元气森林却由轻转重 。
继在安徽滁州、广东肇庆、天津西青的三座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后 , 5月7日 , 元气森林与湖北咸宁高新区签订合约 , 将在咸宁落成第四座自建工厂 。 6月16日 , 元气森林又与都江堰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 计划在都江堰落户第五座森林工厂 。
其对外界解释:由于代工厂要兼顾自家品牌的生产 , 产能无法满足元气森林产品销量大幅增长的需求 。 另一方面 , 代工模式的响应速度较慢 , 不利于跟上饮料市场产品快速迭代升级的步伐 。 自建工厂 , 意味着元气森林将在产品研发、质量把控方面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
但对于元气森林来说 , 驾驭好重资产模式 , 驶入正向循环式的增长有着不小的难度 。
重资产模式固然有产权独立 , 收益独享等优点 , 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 , 就能够构筑强有力的护城河 , 富余的产能还可以为其他品牌代工 。
但庞大的有形资产必然抬高固定成本 , 占用很多资金 , 且回报周期很长 。 如果面临还债和回款压力 , 很容易陷入流动性风险 。 相对于可变成本 , 固定成本很难在短期内大幅下降 , 只能寄希望于收入的不断增加来摊薄 。
元气森林的气泡水虽受欢迎 , 但面临着增长压力 。 而且众多气泡水产品正在遵循元气森林的范式凶猛入局 , 在配方上以赤藓糖醇作为代糖 , 产品包装也大多以白色打底 , 突出气泡水健康、清爽的特质 。 风格可以复制 , 配方也不是什么商业秘密 , 元气森林并没有牢不可破的产品壁垒 。
相比之下 , 可口可乐实现了与消费者情绪、消费场景的深度绑定 , 农夫山泉有矿泉水这一刚需大单品做支撑 , 传统饮料巨头均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研发新品 , 即便一款新产品不成功 , 也不会影响公司长线发展 。
而受制于单一爆品盈利能力的乏力、重资产高成本的压力 , 元气森林的多品类试错无疑是在“走钢丝” 。 仅靠营销与外部资本运作 , 很难保证“无限游戏”不会变成“有限游戏”、“互联网精神”的速度与激情不会冷却 。
看上去元气森林可以凭借产品的快速迭代乱拳打死老师傅 , 但最终很可能把自己也累死了 。
下沉之难与数据之困
元气森林要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增长 , 除了持续打造爆款以外 , 还要做好渠道下沉 。 投放智能冰柜 , 是元气森林2021年的新杀器 。
夏季 , 冰柜是最佳的动销位置 。 在2020年经销商大会上 , 唐彬森表示最晚将于2021年4月前 , 完成8万台智能冰柜的投放 , 实时监控各零售端的产品销售数据 。 相比于投放冰柜大户可口可乐、农夫山泉在全国的布局 , 这个数字目前来看还略显保守 。 2022年 , 元气森林的目标是要杀入冰柜市场前三名 。
早期 , 元气森林在线下的主场是进入门槛和渠道费用更高、消费客群更年轻的连锁便利店 , 如便利蜂、7-11等 。
除了便利店的增长空间、与目标客群的高重合度外 , 便利店数字化管理的选品流程也是元气森林所看中的 。 数据 , 在便利店的日常运作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通常情况下 , 便利店会依照产品的销售数据来决定产品的具体摆放位置 。 虽然便利店不会主动与品牌方共享这些数据 , 但品牌方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机构进行监测 。
不过 , 便利店高额的抽佣 , 决定了这注定是一桩“不那么赚钱”的买卖 。 物流费、冰道费、营销费等等 , 总计甚至能达到30%-40% 。
对智能冰柜的渠道投入 , 或许是元气森林出于在扩展渠道规模的同时 , 控制运营成本的考虑 。
早期元气森林从便利店尝到了渠道拓展的甜头 , 但脱离便利店 , 其他渠道的业态要复杂得多 , 渠道扩张并非易事 。
【|元气森林坠落“云端”】一来 , 元气森林动辄5元以上的产品 , 在下沉市场的认可度尚未得到验证 。
二来 , 目前全国线下渠道资源整体已经吃紧 , 很多小店已经没地方放冰柜了 , 所以元气森林8万台智能冰柜放在哪里 , 依然值得商榷 。 “撤掉其他冰柜 , 为元气森林腾出空间” , 不是光靠喊喊口号就可以 。
元气森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想化 , 一方面向商家承诺一定的“包销” , 冰柜陈列费也比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略高 。 另一方面 , 将冰柜与网点的联通效率纳入对经销商的测评体系 , 表示将落实对经销商的差异化管理 , 给予“核心经销商”更多激励 , 包括授予一定的公司股权 。
短期来看 , 补贴、激励固然是针强心剂 , 但也不能当饭吃 。 再者 , 冰柜有折旧且终端执行容易跑偏 , 渠道管理维护成本高 。 目前 , 经销商们对于帮助元气森林投放智能冰柜的态度并不明朗 。
通常情况下 , 传统线下渠道维护的流程是 , 厂家提供冰柜 , 经销商在终端铺设冰柜来实现产品的渠道覆盖 , 厂家业务员或者经销商团队通过不间断地终端巡检 , 保证产品陈列完善 , 及时补货 , 从而拉动销售 。
简单来说 , 传统线下终端维护靠的就是人海战术 。 但随着销售网点的增多 , 很多网点无法监控到位 , 以人工为主的终端巡检成本也越来越高 , 反馈链路越来越长 , 经销商通常不愿向品牌方提供经营数据反馈 。
旺季补货不及时、冰柜陈列无法保证等痛点 , 也使得品牌商和经销商难以快速掌握准确的动销数据 。 这就给元气森林以数据为导向的爆款方法论 , 打上了一个问号 。
智能冰柜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通过高清摄像头全天候对冰柜进行监控 , 品牌商和经销商可以随时随地从PC端或手机端监测冰柜陈列及动态销量 , 对门店缺货、陈列不合格设置提醒 , 自动上报异常信息 。 甚至可以通过销售数据分析 , 优化产品陈列方案与订货配比 。 当然 , 这也意味着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陈列标准 。
冰柜数字化固然可以降本增效 , 但本质上仍然是依赖人力去管理 。 夫妻小店的终端管理没有形成严谨的习惯 , 如果继续加大投资 , 随着冰柜数量的增加 , 管理难度将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
如今 , 在“内卷”和“去中心化”的渠道里 , 经销商的生存压力增大 。 尤其是做小店渠道的经销商 , 渠道忠诚度低 , 容易被撬 , 经销商之间经常为此“打架” 。 终端老板缺货了 , 想从哪拿货从哪拿货 , 最后只是徒增了经销商终端管理和渠道维护的成本 。
对于经销商们来说 , 前期的投入成本 , 以及这种智能设备长期对渠道运营的深刻改变 , 都是需要考虑和消化的 。
“元气森林”独木难成林
随着消费升级 , 市场格局变得细分化、均质化 , 单一饮料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 , 孤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
今天的饮品巨头 , 都在通过构建子品牌的方式 , 打造不同品类的当家产品 , 譬如农夫山泉的茶π系列、可口可乐的零度系列等等 。
元气森林也在努力跳出依赖单一爆品的盈利模式 , 培养更多盈利业态 。 除气泡水外 , 元气森林现有的产品线还包括元气森林乳茶、燃茶、健美轻茶、外星人功能性饮料、北海牧场酸奶、满分果汁气泡水、咖啡拿铁乳茶等 。 但气泡水和燃茶两个品类就占据了公司近九成的销量 。 其中气泡水占比约六成 , 燃茶占比近三成 , 其他产品均反响平平 。
唐彬森由此加紧了投资布局的步伐 , 或者可以说 , 唐彬森正在寻找下一个“元气森林” 。 如果说元气森林是唐彬森手中的一张明牌 , 那么挑战者资本就是唐彬森的一步暗棋 。 随着元气森林的走红 , 其背后的挑战者资本版图逐渐浮现 。
据公开数据统计 , 挑战者资本自2014年成立以来 , 已投资入股了包括老虎证券、家乡互动、活力28、拉面说、熊猫精酿、食族人、轻食主义、观云白酒等在内的100余家创业公司 。 唐彬森一手缔造了估值曾高达400亿的元气森林帝国 , 另一手则凭借挑战者资本在大消费和TMT领域低调布局 。
有熟悉唐彬森的分析师称:“元气森林和挑战者资本是唐彬森的双核 , 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 元气森林证明过的渠道、投放资源、产销玩法被复制到其他的被投品牌 , 挑战者资本则通过早期投资和深度的投后管理 , 为元气森林不断丰富消费品赛道的触角和场景 。 最终构成的是一个有着相同基因和底层逻辑的消费品帝国 。 ”
渠道、产销玩法或许可以复制 , 但元气森林的成功可以批量复制吗?答案或许是悲观的 。 因为在“后元气森林”时代 , 游戏才刚刚开始 。
健康化的消费理念 , 早已在快消品行业暗流涌动 。 元气森林的气泡水走红之前 , 无糖气泡水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培育 , 元气森林只不过是一枚催化剂 , 将其顺势点燃 , 同时拉开了新一轮火热竞争的序幕 。
如今 ,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统一、娃哈哈等饮料巨头 , 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 , 纷纷推出了自家的0糖气泡水 。 不止无糖 , 消费者可能还需要更营养的饮料 。 近日 , 高膳食纤维饮料品牌“乐体控”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 。 饮料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内卷” 。
有分析人士称:“元气森林获得这么高的估值背后 , 资本市场愿意买单的 , 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商的故事 , 而不是一个传统饮料企业的故事 。 ”但元气森林的面目似乎正在逐渐模糊 。 有了工厂和冰柜的牵绊 , 风筝线逐渐收紧 , 这只“云端”的风筝正在被拉回地面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