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Win11支持运行Android应用,但初期有部分限制
微软在昨晚的 Windows 11 发布会上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 , Windows 11 将能够通过亚马逊应用商店支持原生运行安卓应用 , 这些应用程序将在本地安装 , 这意味着它们将能够显示在任务栏和开始菜单中 。
文章图片
图1/1
今年晚些时候 , 用户将能够在 Microsoft Store 中找到 Android 应用程序 , 并可通过亚马逊应用商店下载 。
在最初的主题演讲中 , 微软关于安卓应用集成功能的技术细节介绍很少 , 但在后续的开发者主题演讲中 , 微软说他们开发了一个“安卓 Windows 子系统”(WSA) , 与 Windows 中已经存在的“Linux Windows 子系统”相似 。 应用程序显示在一个顶层窗口中 , 可以被钉在开始菜单上 , 调整大小 , 并像任何本地 Windows 应用程序一样进行管理 。 微软表示 , 在该功能的背后 , Windows 11 创建了一个代理本地应用程序 , 处理 Android 应用程序模型和 Windows 应用程序模型之间的桥梁 。 为了使代码运行 , 微软利用他们在开发 WSL 时取得的进展--并将 Linux 内核引入 Windows--来构建 WSA 。 安卓应用在虚拟机中运行 , 这提供了与 AOSP 框架的兼容性 , 而且键盘、鼠标、触摸、笔和用于音频的蓝牙耳机等设备都兼容 。
由于大多数安卓应用是为 ARM 处理器构建的 , 微软与英特尔合作 , 使用后者的英特尔桥技术 , 在英特尔和 AMD PC 上运行 ARM 二进制文件 。 在另一篇博客文章中 , 英特尔将英特尔桥描述为“一个运行时后编译器 , 使应用程序能够在基于 x86 的设备上原生运行” 。 目前还没有明确确认哪些英特尔的处理器将支持安卓应用程序 , 不过英特尔的博文提到 , 该公司“预计今年及以后将为 Windows 11 提供最广泛的计算体验 , 为消费者、企业、教育、爱好者等提供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第十代、第十一代和未来几代平台” 。 至于基于 ARM 的 Windows PC , 它们也将得到支持 , 但微软还没有分享任何细节 。
除了硬件兼容性 , 另一个担忧是 , 通过亚马逊的应用商店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数量与通过谷歌的 Play Store 提供的数量相比相形见绌 。 此外 , Windows 11 不太可能搭载谷歌移动服务 , 所以某些应用程序是否会因为缺乏谷歌 Play 服务而在 Win11 操作系统上表现不佳还是未知数 。
虽然亚马逊应用程序不支持 Google Play , 但微软的长期计划是让更多的安卓商店进入微软的商店 。 这可能意味着三星 , 甚至是 Google Play 以后也会进入 Win11 。 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能够从其他来源侧载安卓应用 , 或者像 Fire 平板电脑那样单独安装谷歌 Play 服务和 Play 商店 。
另据报道 , 用户必须先下载并登录亚马逊应用商店 , 然后才能从微软商店下载安卓应用 。 这个过程有些繁琐 , 希望微软以后能改进这个过程 。
此外 , 亚马逊应用商店中提供的所有内容 , 不会在微软商店中重复引入 。 前者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与开发者取得联系 , 以分享如何将应用发布到 Windows 平台的详情 。 在此之前 , Windows 用户只能通过首发的亚马逊应用商店进行选择 。
IT之家了解到 , 安卓应用在 Windows 11 上的到来 , 显然是对苹果最近在 macOS 中整合 iOS 和 iPadOS 应用的回应 。
【IT之家|Win11支持运行Android应用,但初期有部分限制】在发布这一消息的同时 , 微软还公布了一个全新的微软商店应用 , 其重点是成为 Windows 上任何应用程序的开放店面 。 这包括 Win32、UWP、PWA , 以及 Android 应用 。 预计 Windows 11 将在今年秋天推出 , 届时 Windows 上的安卓应用支持将向公众开放 。
推荐阅读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手机|黑莓宣布 1 月 4 日起将终止 BlackBerry OS 设备服务支持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硬件|闪极140W多口充电器发布:首发399元 支持PD3.1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办公|统信UOS助手发布:支持“一键秒传”
- 支持|神评 | 你涨任你涨,我买算我输
- 传统|联想预热 135W 充电器,新款拯救者笔记本有望支持 PD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