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凌晨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金牌老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出征 , 托举风云四号B星飞向太空 , 发射取得成功 。
本次任务中 , 长三乙火箭完成了17项技术状态优化 , 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整体可靠性 , 为续写辉煌再一次筑牢根基 。
值得关注的是 , 在质量管理方面 , 这是长三乙火箭发射队首次全面实施电子化、全流程的发射场质量确认制 , 利用精细化与确认制管理系统提高了质量管理效率 , 强化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一线人员的所有操作都一目了然”
走进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队测试、加注等工作现场 , 目之所及之处 , 以往随处可见的纸质表格、文件等大幅减少 , 在有些工作场合甚至难觅踪影 , 取而代之的是手持电子终端 。
只见一位发射队员在手头产品测试环节告一段落后 , 拿起旁边的电子终端开始操作起来:成功登录后 , 很多流程条目映入眼帘 , 每个条目的链接点开后又能直接进入新的界面 。 发射队员按照提示 , 或打对勾确认 , 或输入测试数据 , 将所有流程完成后 , 最后签字确认 。
图为长三乙火箭研制现场 。 张曼 摄
据了解 , 后续各个系统指挥或技术负责人会对此进行二次确认 , 查看每项工作质量和状态 。 最终 , 型号副总师和“两总”再次查看各项工作是否合格 , 并签字确认 。
发射队员纷纷表示 , 电子化发射场确认制实施以来体验不错 , 避免了大量纸质表格携带与保管的麻烦;该系统能够记录每一步操作数据 , 更加便于查找原始数据 , 大大提升了流程方面的效率 , 节省了时间 。
“本次发射任务中 , 总共有90余人参与确认制工作 , 之前的确认制以纸质为主 , 看不到完整的一手材料 , 全面实施电子化确认制之后 , 所有的原始数据都能够同步在同一个管理系统中 , 一线人员的所有操作一目了然 , 各级负责人都能看到 , 让过程质量控制更加规范高效 。 ”长三乙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说 。
确认制:促进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 , 高强密度研制、发射成为常态 , 对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研制过程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据悉 , 发射场评审是航天型号研制技术评审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任务是对航天型号在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期间的质量状态进行审查和确认 。 发射场评审决定了已完成研制、出厂运送至发射场的航天型号能否顺利如期发射 。
随着发射任务的日益增多 , 传统发射场评审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需求 。 提高发射场评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 成为促进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和适应高密度发射“新常态”的当务之急 。
据了解 , 先前的评审会一般安排半天或一天 , 时间紧、文件内容多 , 提交评审的工作报告篇幅往往达数百页 , 备查文件达数十份 , 仅利用短时间的评审会对文件进行把关 , 使得大量工作内容无法细致审查和充分沟通 , 造成了评审有效性不足、质量责任体系不清晰等问题 。
2020年 , 集团公司组织制定了宇航型号发射场质量确认制实施方案 , 推动型号阶段放行向过程和结果确认转型 。
据介绍 , 发射场质量确认制是以“全流程覆盖、全要素量化、责任体系清晰”为目标 , 建立“流程全覆盖、质量要素齐全、确认目标量化、责任体系清晰、机制制度完善”的新型发射场质量管理模式 。
图为矗立在发射塔架的长三乙火箭 。 张曼 摄
“原先运载火箭发射前都要进行加注评审 , 现在部分任务取消了这一环节 , 由过程质量控制代替 , 推动质量管理由事后总结向事前策划和过程控制转变 , 明确各项工作的质量确认要求及责任人 , 针对每一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 对每一项操作进行审核把关 , 确保工作一次做到位 。 ”张涛表示 。
【质量|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队发射场质量管理新特征解读】放眼全球 , 国外航天企业也在不断探索与航天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理念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 , 建立各具特色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 确保详细及时的计划、预防和过程控制 , 并注重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 , 从而确保提供一流质量的航天型号产品 。 (郑恩红)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