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这群空天追梦人正向着科技之巅发起集团冲锋( 二 )


“国家和军队的需求在哪里 , 我们的研究方向就在哪里 。 ”李东旭说 。
为战而研 , 空天人扛起追梦的担当 , 向着科技之巅不断发起集团冲锋——
天拓系列卫星达到国内微纳卫星AIS、ADS-B载荷最高水平 , 大大便利了船舶、航空器等的指挥和监测;“天弦一号”成功给“高分二号”卫星的相机安上“防抖云台” , 为我国遥感卫星跨入“亚米级”时代发挥重要作用;高速导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为导弹高速精确打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将科研“无人区”变为“丰产区”
新学期的第一天 , 早上八点 。 走进“空天”大楼 , 采访人员看到的是一片紧张忙碌的场景 。
教员赵勇已经在办公室工作了一会儿 。 他对采访人员说:“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 , 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 。 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 推动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 ”
赵勇和同事们 , 就是凭借这样的精神 , 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山头” 。
研制“天拓一号”卫星时 , 他们在技术上采用了90%未经上天验证的新方案 , 打造出世界上首颗单板纳星 。 为节省空间、提升有效载荷比 , 团队把所有元器件焊接、拼装到一个插板上;为降低卫星发射状态包络 , 他们用卷尺当天线;为降低成本 , 他们用800多元的芯片代替几万元一片的芯片……
“这样做出来的卫星能上天吗?”在卫星初样方案评审会上 , 专家们忍不住发问 。
“放心吧 , 从技术和操作上都是完全可行的 。 ”赵勇泰然自若地回答 。
这份自信从容的背后是空天人艰苦卓绝的付出、敢闯敢干的作风和超乎寻常的思维疆域 。
2012年11月23日 , 这是教员吴杰始终刻骨铭心的日子 。 那天 , 歼-15战机从蓝天呼啸而落 , 尾钩稳稳“咬”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 , 漂亮着舰 , 一举击碎了西方媒体口中“没有舰载机的辽宁舰不过是废物”的嘲讽 。
“你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吗?这无异于让战机降落于一枚‘邮票’之上 。 ”他说 , 因为航母在空中看起来不过邮票般大小 。
为了让歼-15更为准确、方便地降落在“邮票”上 , 吴杰所在的团队攻关了近8年 。 在国外技术封锁下 , 他们艰难地攻克了高精度与实时性两大难题 , 自主研制出北斗/惯性组合着舰引导原理样机 , 并成功为着舰引导雷达标定提供了引导基准 。
“但我们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 ”吴杰说 。
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 , 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秉承这一信念 , 空天人把一个个科研“无人区” , 开拓成“丰产区” 。 多年来 , 他们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 已在多家航天工业部门和部队单位得到成功应用 , 为多型武器装备研制和我军战斗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