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山东:破解“缺芯少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崛起( 二 )


先“引凤筑巢”再“筑巢引凤” , 威海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用产业链“链主”企业凝聚配套企业 , 再用优质产业生态吸引更多企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 “目前 , 我们形成了以惠普打印机、联想图像等头部企业为主 , 诸多配套企业相辅的产业布局 , 并由此发展出一个计算机外设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 实现了从产业龙头到产业链、再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的新突破 。 ”威海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启玉介绍 , 截至2021年6月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44家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5.04亿元 , 同比增长31.8% 。
威海所打造的计算机外设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 是山东加快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素的缩影 。 “目前 , 山东已先后创建济南、青岛两座中国软件名城 , 拥有济南大数据基地、青岛软件园、威海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信息产业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在5G、大数据、智能家居、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 ”北京大学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东敏认为 , 山东的产业结构在全国有代表性 , 在探索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山东智慧、山东方案值得关注 。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 具有“聚合成拳”赋能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层内涵 , 而作为沿黄省份 , 如何将自身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优势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 ,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 更是山东的“必答题” 。
9月10日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济南经十东路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 诸多大型超级计算机一排排整齐排列着 , 处理着来自全国的各类信息数据 。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介绍 , 建成10年来 ,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不仅诞生了国内首台完全用自主CPU构建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 , 还于2018年建成了从处理器、网络芯片组、存储和管理系统等核心器件完全国产化的“神威E级原型系统” , 而算力全球领先、性能更强更优的“山河”超级计算平台也将于年内建设完成 。 截至目前 , 济南超算持续服务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海洋环境模拟分析、信息安全、新材料和新能源分析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机构等单位用户近2000家 , 累计实现可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 。
“目前我们正在设计大数据平台 , 通过收集环保、水质等相关数据 , 对算力进行模拟 , 构建整个黄河流域大数据的支撑环境 。 同时推动打造数字‘孪生黄河’ , 通过把物理空间、人类空间、信息空间三元融合 , 进行数据分析 , 将实物空间和孪生空间实时互动 , 对未来趋势作出判断 。 ”潘景山表示 , 未来“智慧生态黄河”将成为现实 , 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