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啤酒配鱼油” “朋克养生”在青年群体中盛行( 二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我国已有299.8万家经营范围包含“保健食品”的企业 。 2020年 , 全国范围内保健食品相关企业新增注册73.2万家 , 年度注册增速接近40% 。
但采访人员调研发现 , 行业井喷之下 , 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 “保健品”概念不清 , 部分“保健品”实为食品 。 哈尔滨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营销人员孙世伟表示 , 业内一些销售人员会刻意模糊“保健品”这一概念 , 只介绍所谓的产品功效 , 故意将普通食品当保健品销售 , 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假 。 如不少所谓的助眠软糖、维生素软糖产品执行的都是GB173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糖果》 , 但相关产品都在宣传其具有助眠、补充维生素等保健功效 , 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 。
部分保健品效果存疑 , 涉嫌虚假宣传 。 “夸大产品效果在行业内部是普遍现象 。 ”采访过程中 , 孙世伟坦言 , 一般销售人员会片面强调产品功效 , 并扩大范围 , 力争说得越全越好 。 例如某款护肝片产品 , 其基本功效是加强肝脏排毒功能 , 却在宣传时加上了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胀气等作用 。
一些消费者盲目服用保健品易产生依赖 , 加重身体和经济负担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胡琴表示 , 保健品虽不等同于药物 , 但盲目服用也可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 一些保健品还鼓励消费者长期服用 。 曾有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买来缓解便秘的日本保健品 , 包装上只有日文 , 有人一天服用10粒 。 产生抗药性后还自行服用更多剂量来缓解症状 , 不仅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 也加重了年轻人的经济负担 。 多位医生表示 , 普通的便秘通过正规治疗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
不少年轻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自己被保健品“收割” 。 打开某品牌助眠软糖电商详情页 , 有消费者向已购买者提问“真的有用吗” , 不少回复表示“妥妥的智商税”“就是个糖果” 。
加强保健品监管引导年轻人理性养生
针对保健品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 , 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硬约束 , 在销售环节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区分保健品与普通食品 , 同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普通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相关规定 , 严厉打击模糊宣传 , 夸大宣传的行为 。
另一方面 , 要硬化相关平台责任 。 相关平台是销售行为的主要责任方之一 , 而相关平台长期默许模糊宣传等行为 , 建议严格对平台的监管 , 督促其规范相关品牌的销售行为 。
此外 , 应加大健康知识科普力度 , 引导年轻人理性养生 。 胡琴等医学专家建议 , 通过体检报告解读等方式 , 加强对年轻人的专业指导 , 让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 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保健品、如何服用保健品 。 还可通过权威医学公众号、医院相关平台等渠道加大健康保健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 , 对冲相关资本的故意引导与宣传 , 并鼓励年轻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采访人员 陈子薇 冯维健 程思琪 袁慧晶  综合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