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伽利雷|永远热爱真理与不完美的月亮


伽利略·伽利雷|永远热爱真理与不完美的月亮
本文图片

文 Ivy, Ember
又至一年中秋佳节赏月时 ,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 月亮大都以“无暇”、“皎洁”、“完美”这样美好的意象出现 , 寄托着人们纯洁的情思 , 但我们也知道 , 现实世界中的月亮其实沟壑纵横 , 凹凸不平 。
 
公元前300年的亚里士多德将月亮表面肉眼可见的暗斑解释为“混沌力量的侵蚀” 。 他的宇宙体系是这么描述月亮的:宇宙是封闭的 , 包含很多层 , 越是上层的区域越神圣 , 是万古不变的神圣领域 , 在那里一切永生 , 一切不灭;越下层则越腐朽 , 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尘世 , 其中包括人类生活的地方;而月亮作为神圣世界和腐朽世界的分界线 , 难免被污染一二 , 所以其表面的暗斑也是情理之中 。 就这样 , 月亮整体的完美被亚里士多德诗意地解释和保留了 。
 

伽利略·伽利雷|永远热爱真理与不完美的月亮
本文图片

亚里士多德宇宙体系 , 图片来自wiki
 
当然 , 这理论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无法解释月亮的大小变化、潮汐、行星逆行等现象 。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倒是一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 后由托勒密完善为地心说 。 这种地球为心、日月绕地、天地异界、宗动力天等的观点 , 恰恰迎合了基督教的教义而被教会奉为圭臬 , 成为了基督教神学宇宙论的科学支柱 , 十几世纪后仍占据着欧洲天体学说的主流地位 。
 

伽利略·伽利雷|永远热爱真理与不完美的月亮
本文图片

Creation of The Sun and Moon , Raphael , 1519 , 图片来自wiki , 壁画描绘了上帝创造太阳和月亮的场景
 
事实上 , 在当时已有诸多学者提出与地心说相左的观点 , 只是没有成为主流罢了 。 公元前约450年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月球上有“高大的山脉和空旷的山谷” 。 公元前约100年 , 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在著作《论月面》中提出 , 月亮上有河流或深邃的阴影 , 连太阳光都无法到达 。 他还觉得月球上可能有人居住 , 人可以在那上面平静地生活 , 不是神也不是幻觉 , 而是和地球上的你我一样 。
 
 
对月亮的想象、观察和推测一直在人类历史中存在 。 不过在19世纪摄影术发明之前 , 人们若是想真正记录月亮的样子 , 只能依靠画画这一种手段 。 尽管艺术品上没缺少过月亮 , 但它们都是加工过的 , 很少有人正式去描绘被想象力“PS”之前的月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