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动物角如何形成演化?有何作用?2000万年前化石研究揭秘


化石|动物角如何形成演化?有何作用?2000万年前化石研究揭秘
文章图片

西水半麝的化石地点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角是反刍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结构之一 , 也是其鉴定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 角如何起源、演化?有什么功能?相关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
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青藏高原北缘、甘肃省塔奔布鲁克盆地西水沟地点 , 最新研究发现一件较为神秘的反刍动物——半麝的新种化石 , 距今约2000万年 , 命名为“西水半麝” 。 这是半麝化石在中国首次获详细研究 , 推断早期反刍动物具有领地性行为 , 有望破解反刍动物角的起源演化之谜 。
这一古动物化石重要研究成果论文 ,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和李强研究员、南京大学李刈昆博士等领衔中外合作团队共同完成 , 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林奈动物学报》在线发表 。

化石|动物角如何形成演化?有何作用?2000万年前化石研究揭秘
文章图片

早期牛科、牛总科成员的领地性行为及体重预估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首次出现角状头骨附属物
早期的反刍动物通常无角 , 而后牛科、长颈鹿科、鹿科和叉角羚科才逐步出现角 。 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这些反刍动物头上的角 , 可能源自相同的细胞基础 , 但不同科之间角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十分显著 , 且化石类型亦是繁多 , 因此 , 角是一次还是多次起源仍是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 。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邓涛研究员指出 , 本次研究新发现西水半麝化石材料并且梳理出不同类群有角反刍类的系统关系 , 这无疑是解决角起源问题的关键 。
论文第一作者李刈昆介绍 , 作为一类较为神秘的反刍动物 , 之前关于半麝的化石记录仅能追索到零散的牙齿 , 或是停留在动物群名录上 。 2021年1月 , 欧洲半麝化石的系统研究发表 , 证实半麝化石广泛分布于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距今约2000万-1200万年)的西欧和中欧 。
中国的半麝化石目前仅发现于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和江苏泗洪下草湾 。 此次研究的半麝化石材料包括一件部分保存的头骨、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两件部分保存的上颌 , 它们陆续于1999、2014和2015年在塔奔布鲁克盆地采集 。 作为半麝化石在中国首次详细研究 , 中外合作团队依据该化石颊齿的形态学特征 , 将其归为半麝属;进一步依据该属首次出现具有角状的头骨附属物 , 包括眶上隆起、眶前隆起和加厚的额骨等 , 将其建立为新种西水半麝 。

化石|动物角如何形成演化?有何作用?2000万年前化石研究揭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