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丝毫未能动摇希特勒 。
最后 , 希特勒愤怒地表示 , “哪里有一个犹太人 , 哪里就会聚起一堆犹太人” 。 这次会面 , 最终以希特勒的暴跳如雷而告终 。
也正是在这次会面结束后 , 同年的5月份 , 普朗克就不得不按照命令行事 , 解雇了威廉皇家学会中四分之一的成员(从非雅利安人开始) 。 这期间普朗克所做的努力是尽量缩小名单上的人数 , 第一次给政府的回复中 , 普朗克试图在27名犹太人助理中保护某些人 , 说其中有些人待定 , 有些人难以解雇 , 建议政府重新考虑 。 到了7月份 , 普朗克的努力宣告失败 , 这些犹太人助理必须被解雇 。
助理保不住的话 , 普朗克就开始试图争取为一些科学家获得政府的豁免权 。 结果 , 这个豁免名额也是一个都没有争取到 。
文章图片
他的同事哈恩、海森堡等人试图组织针对希特勒政府的抗议活动 , 提出了一份有30人签名的声明书 , 但这个抗议活动立刻被普朗克压了下去 。 普朗克的理由是 , 这个抗议注定会失败 , “如果你今天有30个教授站出来抗议 , 那么 , 明天紧接着就有150个教授站出来谴责 , 因为总有更多人想要取代这些空缺的职位” 。
纳粹时期 , 普朗克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道德与独裁统治之间的那根平衡木上 。 他为希特勒的纳粹帝国呐喊 , 宣传科学要为帝国效忠 , 告诫同事不要组织任何对纳粹政府的抗议活动 。 但在1934年 , 当流亡在瑞士的犹太化学家哈伯去世的时候 , 普朗克不顾纳粹方面的禁令 , 组织了一场科学界的纪念活动 。
他为纳粹政府撰写报告 , 宣传科学对帝国消除负面形象的作用 。 同时 , 这期间的普朗克拒绝了任何出国的活动 。 他的理由是 , “过去的旅行中 , 我感到自己是德国科学的代表 , 而且为之自豪 。 现在我却不得不因羞耻而掩面” 。
在《普朗克传》中 , 布兰登·R.布朗为普朗克的行为做了一次非常精确的总结:
“从纳粹最早期开始 , 我们就能看到马克斯·普朗克的一贯做法 。 尽管他从未公开向政府挑衅 , 但也从未完全臣服;他继续在两个阵线之间诉诸笔墨发表声明 , 以安静的方式默默抗衡 。 虽然他向纳粹党旗敬礼 , 也在‘希特勒万岁’的官方文件上签了字 , 但他同时也在宣传国际合作 , 为能豁免他的犹太裔同事而四处奔走 。 ”
文章图片
即便是激烈反抗纳粹的爱因斯坦 , 也曾有过妥协的瞬间 。
即使如此 , 最后压垮普朗克的噩运还是在1944年到来 。
推荐阅读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
- 技术|听花生津白酒:将多学科最新技术成果带入白酒业
- 国家|【产品周报】好未来告别K9学科类业务,商汤科技重启IPO
- 异质性|多学科交叉合作,助力胃癌精准诊疗
- 人物|隐名校友向浙大捐2.5亿元支持基础学科,校友会直呼“优秀”
- 适应症|CAR-T细胞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
- 系统生物学|吴家睿:站在学科交叉口的“非典型”生物学家
- 量子力学|神经网络打开理解电子相互作用新窗口
- 视点·观察|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 四川省拟每人每课时收费20元
- 生物学|专访浙大上海高研院院长周如鸿:“计算+”跨学科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