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全民学习潮”来了!人文知识类短视频课被追捧( 二 )


苟利军在直播的同时 , 观众也踊跃提问:“登陆月球是真实的吗?”“外星人是否存在?有没有跟我们联系过?”“UFO和外星人飞船有何区别?”“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此 , 苟利军根据事实数据给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答复 , 一个个科学问题在直播中迎刃而解 。
无独有偶 , 有着“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称的柳冠中在直播课程中 , 就“如何看待国潮、汉服等碎片化元素复兴现象” “城市为什么会流行大景观、形象广场、猎奇雕像” “如何看待设计学专业以及对学生们的建议”等问题侃侃而谈 , 两个小时内吸引了15.8万人次观看 。
打破传统师生模式 , 直播课程让传者和受者皆受益
【传统|“全民学习潮”来了!人文知识类短视频课被追捧】随着留言区的讨论不断升级 , 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直播间中也变得微妙起来 。 对于听众来说 , 相比传统课堂 , 网络授课作为知识普及的手段 , 获取知识的门槛较传统课堂而言大大降低 , 受众可以在直播间中畅所欲言 。 对于授课者 , 不仅可以通过留言区第一时间接收到课程的反馈 , 直播也可以让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走出科研所和实验室 , 甚至可以将知识价值转换成商业价值 , 获得市场回报 。
“受益匪浅” “谢谢” “有生之年 , 有幸遇见”……这些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的“文学第一课”收到的反馈 。 在洪子诚直播的两个小时里 , 直播间观看人次达14.4万 。 和昔日在大学里授课以中文专业学生为主的听众不同 , 此次的直播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和年龄段的听众 , 其中不乏Z世代的文学爱好者 。 这位耄耋之年的教授在直播中表示:“文学对我们境界和情感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他再三呼吁 , 希望借助直播 , 让更多人愿意亲近文学经典 , 读懂文学经典 。
“真正的设计 , 从不是模仿 , 而在于超前” , 柳冠中在直播中表示 , 巧夺天工 , 追求精工细雕 , 喜欢小聪明和点子的制造方法注定不会长久 。“我们要提倡个人使用 , 不提倡占有 。 这是设计的最高宗旨 , 也就是中国人真正传承精神 。 ”柳冠中把设计从工业上升到社会 , 胸怀世界的前进与发展——这样的开阔眼界和正能量的观点在短视频平台的课程中传播 , 让其成为发挥社会教育的载体 , 彻底改变了一些受众对于短视频的固有看法 。
学者指出 , 短视频产品在便携性、功能性和交互性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 使其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 好的短视频课程不仅可以发挥教育意义 , 加速“全民学习”时代的到来 , 涵养出更强劲的文化活力与创新潜力 , 同时也助力短视频平台本身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 但是 , 这对学术的严谨性也是极大的挑战 , 网友们在学习中需要更自觉、有定力地在碎片化讯息中进行选择和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