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家人得了“疑心病”?不妨试试冷处理
作为疾病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友 , 当患者又开始反复抱怨他们的“症状”时 , 比较好的选择是忽视他们的抱怨和担忧 , 撤销曾给予的特殊关照 。 这种应对措施看似冷漠 , 但实则能中断症状恶化的负向循环 。 当患者反复抱怨和担忧 , 却不再能获得外在强化后 , 症状理论上会随之消退 。
心理话
◎祝 杰
眼下 , 不少企事业单位组织员工进行年度体检 。 不过 , 对于有些员工来说 , 即便体检报告显示无异常 , 他们也没法安心 , 总觉得自己身体有毛病 , 一定要去医院再好好检查一番才放心 。 “疑心病”这个词 , 似乎是对这类人最贴切的描述 。
那么 , 在心理学上怎么看待“疑心病”?“疑心病”又为何会出现?若身边人有了“疑心病”我们又该如何有效规劝呢?
“疑心病”学名“疾病焦虑障碍”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 , 人们口中的“疑心病” , 最接近于心理学上的“疾病焦虑障碍” 。 罹患该障碍的人 , 深陷自己可能患有某种严重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之中 。 出于对身体健康的担忧 , 他们经常会辗转各大医院 , 进行详细检查 , 可检查均表明:他们没有任何形式的器质性病变 。
不过 , 即便有了医院的诊断 , 他们仍认为自己有“病” , 只不过由于诊断仪器不够精密或医生的疏漏导致症状未被查出 。 一次无恙的检查结果 , 只能令他们获得短暂的安宁 , 但不消数日 , 他们就又会要求复诊 。
值得强调的是 , 患者并非是在假装有病 , 他们主观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病痛” , 而且对于可能罹患致死性疾病的恐惧也是真实的 。 只不过 , 这并非一种生理上的疼痛 , 而是心理上的 。 若外人对他们的痛苦表示质疑 , 往往会招来他们的激烈反驳 。
症状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在疾病焦虑障碍患者的脑成像研究中 , 科学家们发现相较于正常个体 , 这类患者对于自身生理感觉或躯体不适的感受性比较高 , 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前脑岛和前扣带回脑区被激活 , 从而导致他们能更敏锐地感受到身体的细微变化 , 并对此产生过度关注 。
除了生理层面的敏感性外 , 在认知层面 , 这类人对于躯体信号的灾难化解释 , 是促使症状产生的直接因素 。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 , 人们对自身体验的解释会直接影响认知 。 例如 , 大量运动后 , 我们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 一般人可能将这种体验解释为“有点儿累了” , 不会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若换作疾病焦虑障碍的患者 , 他们可能就会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变差了”“心脏病要发作了” , 进而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 促使血压升高 , 甚至使本来微弱的疼痛感变强 。
家族病史研究显示 , 患者的这种灾难化解释倾向 , 很可能继承自原生家庭 。 换句话说 , 他们的抚养者很可能也是该障碍的潜在患者 , 以至于孩子无意中模仿了父母的思维方式和不健康行为 。 此外 , 由于过分关心自身病症 , 导致这些父母经常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 。 时间一长 , 孩子就会发现唯一能获得关心的途径就是“生病” 。 因此 , 他们习惯于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表达情绪 , 而这种童年时期的生存策略延续到了成人时期 。
推荐阅读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
- 空间|华为WATCH 3系列升级支持家庭空间:位置共享、家人紧急联络上线
- 最新消息|Movano智能戒指发布 希望有一天能监测慢性疾病
- 疾病|新型血检技术有望缓解活检痛苦
- 跑车|交广会客厅|得了国家专利,科技“狂人”还不知足
- 疾病|沃尔巴克氏菌是如何让蚊子“不孕不育”的?
- 疾病|奥密克戎来了 中医药应对变异株效果如何?
- 彩虹医院|咸阳彩虹医院:关注睡眠健康 远离慢性疾病
- 治疗|观点丨游戏技术的发展,对认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是利好消息
- 调控|环状RNA或可为心脑血管疾病带来全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