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家人得了“疑心病”?不妨试试冷处理( 二 )


综合来说 , 生理层面的易感性、认知层面的灾难化倾向以及家族中的心理遗传性……多重因素的叠加 , 使得身体哪怕有一点点的不适 , 都会使患者觉得要遭受灭顶之灾 。
“冷漠”疗法可减轻症状
罹患疾病焦虑障碍的人往往敏感多疑、固执且谨小慎微 , 因此说服他们接受心理治疗绝非易事 。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 疾病焦虑障碍能够维持 , 很大程度上是持续受到了周边环境的强化 。 童年时期 , 孩子患病时父母给予的特殊关注充当了“强化物” 。 而当长大成人后 , 提供特殊关注的对象 , 就可能转变为了医生和亲友 。 由于体质上的敏感性 , 加上他们习惯于夸张表述症状 , 这就使得医生倾向开出更强效的药物 , 也促使患者接受了更多诊断检查 。 而这很可能使他们间接获得了 , 来自职场和亲友的大量同情 , 甚至是免除了生活上本应承担的许多责任 。 换句话说 , 周边人的关心 , 不仅没有减轻症状 , 反而强化了他们反复求医的不良行为 。
因此 , 作为疾病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友 , 当患者又开始反复抱怨他们的“症状”时 , 比较好的选择是忽视他们的抱怨和担忧 , 撤销曾给予的特殊关照 。 这种应对措施看似冷漠 , 但实则能中断症状恶化的负向循环 。 当患者反复抱怨和担忧 , 却不再能获得外在强化后 , 症状理论上会随之消退 。
与此同时 , 应持续对患者的建设性行为和正向品质给予“鼓励” , 反复关注他们身上有价值的部分 。 久而久之 , 患者很可能会放弃低效的“症状” , 转而通过主动帮助他人 , 这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来获得周边人的接纳和认可 。
【疾病|家人得了“疑心病”?不妨试试冷处理】(作者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