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机协同“一网统管”助基层减负

新华社上海电 近日 ,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一铺一档”管理平台显示:黄兴路上某一商铺的倾角传感监测设备监测到异常信息 , 预警内容为店招店牌松动 。 网格员朱名收到相关信息推送 , 随即前往现场核实 。 原来 , 黄兴路上新店主接手了一家小商铺 , 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及店招更换 , 但店主尚未通过二维码自主申报商户变更信息和装修备案信息 。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晓乐说 , 街道辖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社区 , 除了两条大马路 , 都是小弄堂 , 汇聚了800多个小店 , 治理有较大难度 。 如今 , 在两条马路的小门店广告牌上 , 城运中心装上了倾角传感器 , 既能监测招牌倾斜角度防止坠落 , 又能根据传感器情况判断小店有没有更换店主、及时更新业态信息 。  
“以前需要一家家跑 , 现在店主二维码自行申报、传感器实时监测和市场监管信息及时比对 , 形成了‘三重核对’ , 大大减轻了网格人员的工作量 。 而且店主也很方便 , 防汛防台、垃圾分类等政策咨询服务可以通过轻应用统一推送给他们 。 ”王晓乐说 。  
街道办事处还将政务微信中有关沿街商户管理执法的内容进行汇总和赋分 。 相关管理部门在日常巡查中 , 及时记录商铺管理、处罚痕迹 , 通过后台的汇总分析 , 将每类问题扣分严重的商户形成重点名单 , 重点关注、重点整治 。  
此前 , 控江路街道基层人员发现治理难题后 , 向上海市城运中心提出需求 。 上海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提供技术支持 , 于2021年初升级上线相关轻应用 。  
在成立半年多的“一网统管”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 , 这样的轻应用已有50多个 , 既有“防汛防台”等共性“需求包” , 又有上述“一铺一档”这样的个性“工具箱” , 通过人机协同 , 大大降低了基层人员治理负担 。  
“例如 , 针对一些老龄化社区 , 我们专门设计了独居老人‘四件套’‘六件套’ , 用门磁、燃气泄漏、烟感、红外感应、睡眠质量等多类传感器 , 让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实时关注到老人安全 。 ”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运营方、中电科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波告诉采访人员 , 中心为城市生命体征提供实时感知数据 , 并推动物联数据与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 , 第一批就有近百类超过510万个可共享数据的物联感知设备纳入共享和计算 , 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400万条 , 在市容管理、数字农业、水务管理等方面赋能城市运行管理 。  
【|上海:人机协同“一网统管”助基层减负】有了这样的城市“数字底座” , 基层才有可能解决跨层级、跨部门的问题 。 过去 , 在控江路街道 , 停车一直是难解的大问题 。 如今 , 有了实时监测车位情况的轻应用 , 车主有停车需求 , 只需调用轻应用就能看到当前时段的停车位情况 。 “此前 , 仅靠街道的力量 , 是无法实现这么多数据同时调用推荐的 。 ”王晓乐说 。  
“一网统管”是上海首创的城市运行品牌 , 如今已向全国推广 。 “人机协同”的减负并非是“拍脑袋想当然” , 而是瞄准解决“同类事项多头采集”“实时数据汇总难”“系统太多体验差”“无效采集负担重”等四大共性难题 。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城运中心主任徐惠丽说:“为基层减负 , 要告别‘奶奶觉得我冷 , 所以才多穿衣’式的工作方法 , ‘一网统管’在使用黑科技时 , 会从基层需求出发 , 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工具箱’ , 而数字体征系统为城市全天候‘体检’ , 为城市安全有序共同护航 。 ”采访人员周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