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奈雪CEO彭心: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茶都比咖啡贵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任小酒/姚书
来源: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
糖分+咖啡因的组合 , 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在摄入后能感受到提神醒脑、心情愉悦 , 也正在让资本市场变得心跳加速 。 “新茶饮第一股”奈雪在香港上市 , 喜茶估值涨到了600亿人民币 , 茶颜悦色走出长沙 , 新式茶饮已然成为一种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
但彭心和丈夫赵林在2015年12月创立奈雪的茶的时候 , 情况却并非如此 。 创办公司、做茶喝茶 , 在中国传统话语里都是男性主导的领域 。 创业之初的彭心一个人跑到茶园里跟师傅交流、想买茶回去做茶饮的时候 , 要么被质疑“你们用得起这种原材料吗” , 要么被拒绝“你把我的茶跟乱七八糟的水果弄在一起 , 我不卖给你” 。
短短5年时间 , 当初采购茶叶频频遇到闭门羹的奈雪 , 已经建立起了越来越完善的供应链 , 在国内开出了包括奈雪的茶、奈雪的礼物、奈雪酒屋BlaBlaBar、奈雪梦工厂、奈雪的茶PRO等5类店型在内的超过500家门店 , 2020年营收超过30亿 , 目前客单价超过43元 , 为新茶饮行业最高 。
在这次对话里 , 我们和彭心交流了这些问题:
1. 彭心到底是怎么给奈雪设计一款产品的?
2. 茶饮究竟新在哪里 , 跟餐饮、咖啡有何不同?
3. 中国新茶饮品牌能走向世界 , 成为“中国星巴克”吗?
彭心和赵林
远川研究所 :为什么会选择当下这个时间点上市呢?是希望能抢下新式茶饮第一股吗?
彭心 :我是这么看的 , 其实从奈雪走出深圳 , 当时我们就把公司的品牌使命和愿景写下来 , 我们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全球的产业连锁平台 。 我们基于想实现品牌使命和愿景,来做所有的动作 , 包括我们上市 , 其实并不是奔着上市去的 。
你会发现不管是我还是我先生 , 在上市这件事情上是很平静的 。 我们两个人对上市唯一花精力去做的 , 就是花了两三个星期去做投资人的路演和沟通 。 上市没必要让整个公司投入100%的精力 , 只是发展路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
另一方面 , 我们也并不会觉得上市了就怎样 , 对于我们来说 , 做好产品 , 开好门店 , 经营好会员 , 做好IT , 这些才是我们最看重的事情 。
远川研究所 :根据奈雪的招股书显示 , 原材料目前是奈雪最大成本占比 。 奈雪上市后 , 会不会考虑降低它成本的问题?
彭心 :很多投资人问我 , 要怎么优化你的食材成本 , 我都会跟他说 , 我没有计划优化我的食材成本 。 我们的食材成本平均大概是在35% , 去年因为疫情大概是在38% 。 但是我们发现 , 来奈雪消费的消费者 , 其实追求的是一种更高价值的体验 。
我们的产品定价不便宜 , 但你会发现 , 我们销量前几名几乎全是25块钱以上的产品 。 消费者觉得我们贵 , 但是为什么他愿意选这个产品?是因为本身它的价值感足够 。
奈雪的食材成本这么高 , 坚持下来 , 我觉得就能形成跟消费者之间的正循环:顾客愿意付高价格买产品 , 我也舍得用高成本做产品 , 他喝到后发现确实品质很好 , 就依然会复购 。 因为喝东西和吃东西会有一个不同 , 吃饭是一个满足温饱 , 喝东西是往往是满足自我的愉悦感 。
远川研究所 :奈雪平均每个周进行产品上新 , 是否会对产品创新压力很大?
彭心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 。 有投资人会问 , 你们的创新压力好大啊 , 怎么来持续发展?
奈雪销售结构8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经典产品 。 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保持那么快的创新呢?我们去年平均一周上一款新品 , 是因为奈雪把上新 , 作为跟顾客互动的一个好玩的载体 。
奈雪现在已经进入了70多个城市 , 销售前几名都一样 , 包括我们的香港地区、日本门店销售前5名都一样 , 并不像吃东西有口味的地域差异 , 这点还蛮难得的 。
奈雪的茶香港山顶广场店
远川研究所 :那这种上新的产品 , 多长时间之后就淘汰了?
彭心 :我们上当季的水果茶 , 可能就是一两个月 , 因为材料本身就是时令水果 。 另一方面 , 也有一些产品推出之后 , 我们发现它有成为经典产品的潜力 , 就会把它搬到经典菜单上 。
比如说油柑 , 就可以作为一种长线产品;但荔枝一定是、个季节产品 。
远川研究所 :有分析师提到下沉市场、小镇青年更倾向于勾兑奶茶的口味 。 所以是否下沉市场的消费者 , 可能就是更偏好蜜雪冰城或者一点点?
彭心 :这是大家对于小镇青年的误解 。
我举几个例子 。 奈雪确实现在进的也都还属于这种省会的城市 , 但是最远的也开到了兰州 , 在广东 , 奈雪也在揭阳这类不算大的城市开了店 。
我们会发现 , 消费者对于这个东西品质的好坏 , 永远有明确的感知 。 他没有买更高品质的产品 , 不会是因为他无法分辨品质的好坏 , 也不会是因为他喜欢奶精 , 更多是下沉市场本身消费习惯的原因 。
远川研究所 :所以这种消费习惯带来的消费预期?就是消费对这个东西心里有一个价格预期 , 我愿意为这个东西花多少钱 , 我会觉得不值 , 或者我觉得值 。
彭心 :对 , 是消费习惯 。
我们的门店在一个城市开店越多 , 城市的单店营业额和品牌影响力越稳定 , 这个跟星巴克也很像 , 你看星巴克在上海都开到1000家了 , 这其实是在培养大家消费习惯 , 奈雪同理 , 在深圳 , 奈雪已经开到100家店了 , 但是深圳是奈雪业绩特别稳定的地方 。
【|对话奈雪CEO彭心: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茶都比咖啡贵】但凡是奈雪门店进入之后高密度布局 , 能更好地培养习惯的城市 , 业绩都非常的好 , 门店密度越是大 , 消费习惯越是稳定 , 这也是跟传统餐饮特别大的不同 。 因为“餐”会分流 , 但是“饮”是培养习惯 。
远川研究所 :不管奈雪还是喜茶 , 加速开门店能否带来这种品牌效应?从你刚才举例子来讲 , 单城市加密能够带来品牌效应 。 但是这种品牌效应 , 是不是真的对年轻人有用?毕竟年轻人今天喜欢喝奈雪 , 明天可能就喜欢喝乐乐茶或者别的 。
彭心 :其实这就是我刚才说的 , 大家一定会形成对几个品牌的信任 。 你想想你自己日常会消费哪一些品牌?其实是不多的 。
就像是喝咖啡 , 你首选还是喝星巴克 , 但是可能你今天知道有一个小众的咖啡厅 , 我周末可能约闺蜜去打个卡 , 但是让你去天天喝 , 你不会的 。 你一定是选你非常信赖的 , 你也很喜欢的很熟悉的品牌 。
所以好产品才是长期品牌发展的基础 。 大家对于喝的东西有更高的品牌依赖 , 因为喝东西是为了满足自我愉悦 , 所以大家一定会选非常信赖的品牌 。
远川研究所 :奈雪这种研发新品都是怎么做的?比如说杨梅?
彭心 :杨梅这个产品是我周末在家研发的 。 当时是收到了一个朋友给我寄的东魁杨梅 。 然后我老公在阳台上搞木工 , 我就在家给他随手拿杨梅和茶做了一个 , 他说怎么那么好喝 , 下午我就叫研发部去办公室 , 把它做成了产品 , 已经是第6年回归了 。
因为奈雪的产品研发一直都是我自己在负责 。 早期阶段 , 更多考虑到了应用创新:
乌龙茶有哪些可能性?红茶有哪些可能性?红茶有哪些品种的?其实是在找很多食材的可能性 , 然后把它做一些创意的搭配 。 同时做一个很好的体验 , 包括杯子是我们自己开模的 。
但到第二阶段 , 产品研发要去思考后台供应链 。 比如说我今天研发了一款油柑 , 我是无法做到马上上市的 , 我必须要去准备整个产量有多少 , 要怎么去处理这么大批量的果子 , 它的稳定性、一致性 , 供到全国的这些门店要怎么供、稳定的供应要怎么处理?
一种茶已经到了几百吨的用量的时候 , 对传统茶的工艺有很大挑战 。
第三个阶段研发 , 是要思考如何做到操作上简单快捷 。
奈雪最初只有10家店 , 我可以花很多的人去干一件事 , 但是500家门店的时候 , 如果每个店多一个岗位 , 那总共要多出来500个人 。
这里面有个致命的问题 , 就是门店会犯错 , 门店数量越高 , 容错率就越低 。 我们刚开始在全国开店的时候 , 经常会看到一些投诉 , 说奈雪的茶真难喝 , 然后我们去拜访客户 , 就发现是门店做错了 。 所以如何将操作降到最容易上手 , 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
远川研究所 :来聊聊奈雪的烘焙 , 为什么奈雪的面包都这么大块?
彭心 :我们创办奈雪的时候 , 茶饮的消费场景更多集中在线下消费 , 所以我们希望有点心来搭配茶饮 , 让大家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 。 甚至在疫情前 , 基本上大家都是在线下完成交易 。 为什么我们的面包个头都很大很饱满 , 而且造型都很特别 。 因为我们设想的消费场景 , 就是满足几个好友聚会的场景 。
但是疫情之后 , 我们发现消费者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 原来是两三杯茶加一个面包这样的订单最多 , 现在就变成了很多是一杯茶 。
这意味着什么呢?即使我今天是一个人 , 我不是聚会 , 我也想喝杯东西 , 这个对行业是好的现象 , 它不再只是一个聚会的选择了 。 在这种消费结构之下 , 原来那种大个头的产品就变得不太友好 , 一个人吃不完 。
而且我们现在百分之七八十是线上点单 , 你在线下一看面包这么大一个18块钱 , 性价比真高 。 但是你在线上看 , 无论是18块钱的产品 , 还是8块钱的产品都是那么大的图片 , 所以他下单的时候就不再丝滑了 。
于是我们今年新推了一个店型叫奈雪的茶Pro ,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多甜点和一人食的烘焙产品 。
远川研究所 :据说奈雪厨房的面积比外面的面积还要大?
彭心 :跟外面的面积很接近了 , 厨房基本消耗掉了门店一半的面积 , 但是顾客基本上感受不到 。
远川研究所 :是否有想把人力成本再降低一点?
彭心 :会 。 就像投资人问我 , 你怎么降低你的食材成本?我跟他说 , 没有意愿降低食材成本 , 但是我未来一定会有利润的增长空间 , 单店的利润增长空间是来自于整个运营的优化 。
比如说奈雪的后厨人员配备其实非常多 , 我们的IT部目前很重要的工作 , 就是如何把后厨的一些工序用标准化的方式完成 。 现在泡茶、打奶盖这些环节已经全部都是自动化设备来做了 , 另外 , 我们现在正在研发的摇茶 , 也可以用设备来做了 。
水果的加工也在测试 , 水果加工的不同之处在于 , 必须提前的选好清洗好 , 然后包装成一小盒一小盒的 , 接着加氮气保鲜 , 最后配送到店里直接用 。 另一方面 , 水果必须是新鲜的 , 也就是说 , 每天门店都需要订一次货 。 如果这个标准化流程能够走通 , 那么后厨的面积就能降下来很多 , 把更多空间留给顾客 。
远川研究所 :新式茶饮的标准化不容易 , 如何处理呢?
彭心 :我一开始就希望朝着规范化和长期的方向来经营公司 , 5年做到上市 , 在这个行业里算快的 。 我也认识很多做茶企 , 他们就觉得上市是一件要拼尽全力的事情 , 因为原来行业在标准化的各方面 , 确实都很有问题 。
奈雪创办之初 , 在产地买原料的时候 , 茶商就会跟我说 , 我今年的天气很好 , 品质就很好;明年雨水很多 , 品质就是一般般 。 我们现在才500家店 , 单是一种茶用量都接近千吨 , 我开到5000家店呢 , 我开了全球呢?不可能去讲今天和明天交货的味道不一样的 , 必须是稳定的品质 。
远川研究所 :我看其实去年虽然疫情严重 , 奈雪还是去海外开店了 , 当时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
彭心 :我们是从19年年初就决定了做海外市场 , 组建了美国和日本的团队 。 为什么选这两个市场?因为我们去纽约发现美国很多公司做品牌和体系都很厉害 。
所以我们很希望在纽约开好奈雪之后 , 一方面对品牌会有一个提升 , 另外一个就是对我们整个管理体系会有一个优化 。
我们当时去考察日本 , 发现日本的茶饮非常火 , 你只要看见街头排了超过几十米的队 , 一定是家奶茶店 , 包括贡茶、一芳 。 贡茶一个月都能做非常高的营业额 , 排很长的队伍 。
纽约的星巴克是卖4块钱一杯 , 纽约的贡茶卖5.5-8块钱一杯 。 除了中国 , 其他国家茶都卖得比咖啡贵 , 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