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享实验从自身开始

采访人员 黄尖尖 
早上8时 , 杨浦鞍山五村开始热闹起来 , 安东·西比克(Aldo Cibic)准时出现在楼下咖啡馆 。 他经常穿着一双黑色的大雨鞋 , 在老工人新村的弄堂里左穿右拐 , 他对这个街区很熟悉 。  
去年10月安东搬进这个人口密集的上海工人新村时 , 当地居民没有人知道这个大胡子老外是谁 。 他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 , 后现代设计流派孟菲斯派的创始者之一 。 跟着安东推开老公房绿色的防盗门 , 沿着旧楼梯往上走 , 便来到他的家 。 进门前 , 安东回过头神秘一笑:“这个家我称之为‘外星小窝’ , 它是我在上海做的一个实验 。 ” 
“外星小窝”大隐于市 
34平方米的老房子 , 卧室和工作室相连 , 还有厨房、浴室 , 空间虽小 , “五脏俱全” 。 浅绿色的墙壁 , 亮红色的厨房 , 鹅黄色的大工作台上放着新鲜水果篮 , 桌前还有一张木色的藤椅 。 “有一天 , 我看到弄堂口有人坐在藤椅上休息 , 就叫助手帮我在淘宝上找 。 ”他舒展着双腿坐到藤椅上 。  
房子是洗衣店老板介绍的 , 当时找了好几处 , 安东选中了这处 。 租下来以后 , 他又花了几个月时间改造 。 “我所有的衣物 , 都在这一只行李箱里了 。 ”安东指了指床后方的行李箱 。 物件不多 , 房间里有了大量的留白 , 身处其间丝毫不感觉局促 。  
这里的每个小摆件 , 背后都有“名堂” 。 比如工作台和床的过渡区域放着一台白色的黑胶唱片机 。 “这是意大利的一款经典唱片机 , 有50年历史 , 可以进博物馆了” 。  
凹进去的墙被做成置物框 , 带有巴萨诺陶瓷底座、釉饰面和红白条纹阴影的两臂式台灯就像一棵发光的树 , 这是他自己的设计作品 。 意大利的朋友还送给他一台自行车健身器 。 “这些东西都带有意大利的印记 , 让我想起家的感觉” 。  
【|社区共享实验从自身开始】床是休息和阅读的空间 。 托盘式的床边柜是安东好友的作品 , 实木制作的一排窗边坐凳上放满了书籍 。 阳光从横直条的百叶窗缝隙中照进来 , 打开窗帘就可以望到楼下的稀疏光影与来来往往的人 。 “这不是一个豪华的房子 , 它就像一次试验 , 花最少的钱 , 也可以让它变得很漂亮 。 我非常喜欢这个社区 , 这是大城市里的安静一隅” 。  
自己就是一只“小白鼠” 
安东的工作室 , 就在家旁边一栋名为“好公社”的红房子里 , 毗邻“未来生活原型街” 。 楼下是咖啡馆、共享厨房和共享会议室 , 楼上是同济大学设计学院的创意工作室 , 安东平时会和学生们在这里工作 。  
这是一个属于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 。 “‘公社’的内涵就是共享 , 未来生活原型街是一个工作室的集合体 , 而这里更像是一个聚合社区、学校、科创企业的全人群空间 。 ”“好公社”的负责人陆洲从同济设计学院毕业后 , 全职负责这个空间的运营 。  
社区居民成了咖啡馆的常客 , 与咖啡馆同在一门之内的还有共享厨房、社区活动室等空间 , 供居民和创业者开展活动 。 共享厨房集合了各种智能化厨房设备 , 居民想宴请客人 , 只要提前买好食材 , 就可以用这里的厨具做菜 。 咖啡馆的文艺气息和共享厨房的烟火气弥漫在弄堂里 , 激活了这个空间 。  
建筑师完成空间设计后 , 如何让人走进来 , 是安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许多建筑家创造了空间 , 但没有创造生活 。 我的工作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创造真实的生活 。 只有人们在这里聚合、共享 , 这才给空间赋予真正的意义 。 ” 
“我在做一个社区共享实验 , 而我自己就是那只‘小白鼠’ 。 ”每当看到居民在共享社区里做饭、上课 , 看到咖啡馆里坐满了人 , 安东会很开心 。 “这里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篇章 , 我有了新家、新的学生 , 我会把当年老师教我的勇气和创造力教给我的学生们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