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乔布斯致敬过的他,开启了商业太空旅行时代
文章图片
图1/6
布兰森(左四)和升空的队友们
新浪科技 郑峻发自美国硅谷
商业太空旅行时代开启 , 冒险家们先行一步 。
美国当地时间今天清晨 , 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乘坐自家公司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的飞行器一道进入地球低轨道 , 在80公里高空俯视地球和体验失重状态数分钟之后顺利返回地面 。 七十岁的布兰森也因此成为商业太空旅行时代的第一人 。
文章图片
【新浪科技|乔布斯致敬过的他,开启了商业太空旅行时代】图2/6
这是维珍银河飞行器自2018年以来的第四次地球低轨道飞行 。 布兰森也因此实现了自己近20年的梦想 。 这位亿万富翁在2004年创办维珍银河 , 就是为了亲自体验这一刻 , 亲手掀开一个时代的帷幕 。 当时他以为三年之后就能实现目标 , 却没想到足足等了17年 。
航天无小事 , 布兰森的勇气超于常人 。 2014年维珍银河的航天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发生事故 , 造成飞机解体 , 一名飞行员死亡 。 2019年还发生过另外一次金属隔热膜安装错误的事故 , 只是幸运没有人员伤亡 。
而此次和他一道升空的是一个六人小组;除布兰森之外 , 还有两名飞机驾驶员和三名维珍银河的高层员工 。 布兰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升空 , 这就是信心 。 一个(航天公司)创始人至少要和他的员工一道上天 。 ”
尽管从小有阅读障碍 , 数理化成绩很差 , 但布兰森却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最大胆的冒险精神 。 他16岁就创办自己的杂志 , 21岁就开设唱片公司 , 买二手飞机进入航空公司 , 一次次进入不同的风口 , 创办了横跨航空、金融、娱乐、旅游等诸多商业领域的维珍集团 , 个人身家超过60亿美元 。
另一方面 , 布兰森更是一名极具开拓精神的冒险家 。 没有其他亿万富翁比布兰森更热衷于探索与冒险:坐热气球飞行横穿大洋 , 驾驶潜水器潜入深海 , 驾驶水陆两用车横穿英吉利海峡 , 亲驾飞机进入敌国解救人质 。 他上天下海 , 出生入死 , 乐此不疲 。
文章图片
图3/6
他的冒险经历始终伴随着死亡阴影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布兰森先后乘坐热气球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 , 成为了这个领域第一人 。 此前有多位先人尝试这一壮举 , 但都不幸逝世 。 他自己在乘坐热气球时也多次遭遇意外事故 , 甚至还写好了遗书 , 和妻儿亲友做了临终告别 。 妻子甚至表示 , 虽然不会干涉他的冒险活动 , 也不愿意去参加他的葬礼 。
当然 , 布兰森可能也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营销家 , 和乔布斯彼此惺惺相惜 。 布兰森总是亲自上阵吸引媒体的关注 , 点燃大众的激情 。 他的每一次冒险都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 也是给旗下的商业帝国带来流量和商机 。
此次商业航天第一飞也不例外 , 布兰森凭借着更快的临门一脚 , 生生从贝佐斯手里抢下了这“上天第一人”的荣誉 。 今年6月初 , 57岁的贝佐斯宣布自己卸任亚马逊CEO之后 , 计划在7月20日乘坐自家公司蓝色起源(BlueOrigin)的火箭 , 进入地球亚轨道进行11分钟的飞行 。 虽然贝佐斯更早宣布自己的上天计划 , 但布兰森却随后提前了自家的飞行计划 , 比贝佐斯早了9天时间 , 抢先一步登上了太空 。 虽然布兰森否认自己是故意抢跑贝佐斯 , 但结合他以往的经历来看 , 此举的意义不言自明 。
布兰森今天这一飞 , 不仅给自己赢得了商业太空旅行第一人的光环 , 也有望给维珍银河带来诸多富豪太空旅客的预定 。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 , 布兰森此次飞行的直播活动也做足了吸睛噱头:请来的嘉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脱口秀主持人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 , 还邀请音乐人Khalid在飞船降落之后演唱一首新歌 。
显然 , 这“上天第一人”的光环不仅关乎布兰森的个人胜负心 , 也关乎到两家公司的未来业务前景 。 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都在积极推进低轨道商业航天飞行 , 计划在明年对普通用户推出上天服务 , 两位亿万富翁都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 在这一领域直接争夺那些富豪旅客 , 获得预定营收 。 而且维珍银河在2019年通过SPAC方式在纽交所上市 , 此次布兰森的成功飞行也能有效提振公司股价 。
双方也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低轨道飞行项目吸引全球关注 。 7月20日的蓝色起源火箭上天时 , 机组乘客不仅有贝佐斯和他弟弟 , 还有他邀请的嘉宾——82岁高龄的美国传奇女飞行员芬克(Wally Funk) 。 芬克早在六十年前就曾经完成航天员培训 , 只是因为美国政府调整计划才没有作为第一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 此次得到贝佐斯的邀请完成人生梦想 , 成为最高龄的航天员 , 耄耋老人激动地热泪盈眶 。
此外 , 蓝色起源还通过拍卖方式 , 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一张座位票 , 和贝佐斯亲友一道上天看地球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第一个卖票推出商业航天旅行的公司是蓝色起源无疑 。 毕竟布兰森今天的乘客都是维珍银河的员工 , 并没有对外开放业务 。
相比维珍银河的飞行器依附火箭飞机上天的方式 , 蓝色起源是太空舱随火箭垂直发射 , 在低轨道的飞行高度也高于维珍银河VSS Unity 。 而马斯克的SpaceX则将太空旅行目标设在了更高的地球轨道 , 计划9月送第一批乘客进入国际空间站 。 相比前两家公司只是在低轨道体验太空 , 进国际空间站或许才算是真正的太空旅行 。 不过 , 布兰森和贝佐斯也有自己的绕地飞行轨道项目 。
布兰森、贝佐斯和马斯克 , 三位亿万富翁开创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之后 , 都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宇宙 , 雄心勃勃地计划开辟一个全新的商业太空旅行时代 。 有趣的是 , 这三个人正好是五零后、六零后和七零后 。 但和两位兄长相比 , 最年轻的马斯克暂时还没有宣布自己要亲自上天的计划 。
尽管存在竞争 , 但布兰森今天这一首飞也得到了贝佐斯和马斯克的祝福 。 马斯克甚至亲自到新墨西哥发射中心去观看布兰森上天 。 相比之下 , 马斯克和贝佐斯之间的关系则相当冷漠 , 马斯克多次嘲讽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只会效仿和尾随自己 。
和马斯克一样 , 布兰森的冒险基因也是来自他的母亲家族 。 布兰森的父系家族是英国法律世家 , 祖父是最高法院大法官 , 父亲则是成功的律师 。 而他的母系家族则极具探索精神 , 他的外婆八十多岁还去学拉丁舞 , 母亲姨妈都热爱飞行和跳伞 , 母亲甚至女扮男装去教滑翔机 。
文章图片
图4/6
尽管布兰森今天赢得了商业太空旅行第一人的美誉 , 但严格说来 , 自己掏钱上太空的第一人并不是他 , 而是美国对冲基金大亨蒂托(Dennis Tito) 。 2001年60岁的蒂托乘坐俄罗斯联盟号太空飞船 , 和俄罗斯宇航员一道进入国际空间站停留了八天时间 。 蒂托为自己的圆梦之旅支付了2000万美元 。
他毕业于航天工程专业 , 曾经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师 , 随后转行进入金融投资行业 。 在二十年前 , 私人旅客上太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 NASA甚至拒绝为他提供训练 。 还好俄罗斯宇航局给蒂托提供了圆梦机会 , 也给自己换来了急缺的资金 。 正是蒂托不惜成本的圆梦之旅 , 直接促使布兰森随后创办维珍银河提供了类似服务 。
同样无法忽视的是 , 美国亿万富翁纷纷投资航天行业是美国政府开放产业和政策激励的成果 。 由于不愿承担NASA预算的不断攀升 , 小布什政府从2004年开始决定放开航空航天产业 , 推出了商业载人航天飞行项目(Commercial Crew Program) , 把原本政府机构做的事情外包给国内私营公司 , 刺激商业航空行业竞争 。
NASA公布自己的太空探索项目需求 , 投入一部分资金 , 转移一部分技术和设计 , 而私营企业自己负责设计和打造太空飞行器 。 除了NASA的投资 , 他们需要自己进行融资 。 为了竞标得到项目 , 私营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竞争 , 只有拿出可靠稳定又具成本优势的方案和产品 , 才可能得到NASA的投资和合同 。
此次商业航天旅行行业的崛起 , 背后同样有美国政府的无为而治 。 美国航空管理局(FAA)至少要等到2023年之后再制定关于商业航天飞行的监管规定和相关部门 , 这一空白期是特意为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留出增长机会 。 目前这个行业还处在“知情同意”机制(类似于参加蹦极活动) , 即想要登上太空的旅客需要认可相关风险 , 商业航天公司不需要像航空公司那样承担安全责任 。
文章图片
图5/6
看完了布兰森的上天直播 , 想起了另外一个壮举 , 于是回看了一遍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2012年乘坐单人潜水器 , 在近1.1万米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着陆 。 他在海洋最深处逗留了三个小时 。 卡梅隆回忆在海底的感觉时说 , 我觉得自己似乎处在太空 , 去了另外一个行星然后又返回了地球 。 卡梅隆和布兰森是多年好友 , 也是深海潜水的竞争对手 。
1997年的苹果经典广告《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 第四位出现的人物就是当年完成热气球飞行壮举的布兰森 。 二十年后 , 布兰森依旧为自己出现在这部广告片中而感到骄傲 。 那些广告词似乎写出了他的心声: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
他们特立独行 ,
他们桀骜不驯 ,
他们惹是生非 ,
他们格格不入 ,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
文章图片
图6/6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