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钱学森给郭光灿的亲笔回信
这是1998年 , 钱学森先生的亲笔信 。 收信人郭光灿 , 如今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郭光灿
20世纪90年代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萌芽发展 , 郭光灿敏锐意识到 , 这是极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 。 他果断地将自己团队的全部力量投入到这个尚未受人关注的新领域 。
当时 , 量子理论很少有人能理解 , 更遑论应用 。 而且那时候经典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 , 经典信息技术又是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 很少有人去研究量子科技 。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领域 , 1998年 , 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 。 他致信钱学森 , 提出我国应该以“两弹一星”精神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 , 抢占先机 , 并在信中邀请钱老出山主持香山科学会议 。
“这个领域太新、太小 , 当时我还挺天真 , 就想找全国最牛的科学家 , 想邀请钱老做香山会议的主席 。 ”郭光灿回忆说 。
是年 , 钱老已离不开轮椅 。 但没过多久 , 郭光灿就收到了钱老的回信 , “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 钱老的回信给了郭光灿莫大的鼓舞 , 事后 , 郭光灿听说钱老动员国防科技大学去调研量子信息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截图自:香山科学会议年报(1998)
1998年 , 在钱学森以及中国光学事业的开创者王大珩的支持下 , 郭光灿在香山科学会议上作了关于量子信息的主题报告 , 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999年 , 郭光灿在中国科大建立了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 , 两年后 , 该实验室成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001年 , 郭光灿连续申报了几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获批 。 该项目的实施成为中国量子信息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
“先开始研究 , 是因为我觉得量子科技太神秘了 。 慢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 这个技术了不得 , 对国家有大用 。 这时候我的研究就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兴趣 , 更是承载了一种家国责任 。 科学家发现了对国家有用的技术 , 不管多难 , 都要千方百计把它做出来、做好 。 科学家能够在技术层面看得更远 , 就应该担起责任来 。 ”郭光灿说 。
从事量子科技研究以来 , 郭光灿敏锐地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 , 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资源 , 部署具体的科研布局 , 带领团队“静下心来做大事” , 脚踏实地 , 不断取得丰硕科研成果 , 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 “1998年 , 量子技术中国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 ”郭光灿坦言 , 如今 , 我们国家在量子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处在国际第一梯队的位置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
近年来 , 量子计算研究进展迅速 , 但产业发展刚起步 。 “如果等待国内量子计算的相关技术发展起来 , 再去考虑产业化 , 将为时已晚 。 ”郭光灿说 。
2017年 , 郭光灿与他的学生中科大郭国平教授联合创立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 。
近年来 , 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 , 并与晶合科技共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联合实验室 。
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成立于2018年 , 成员企业(单位)涉及包括金融建模、海洋超算、轮船制造、传感应用、人工智能、低温制冷、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领域 。 根据不同行业的应用落地 , 该联盟已分别建立了量子计算上下游生产制造联盟、量子计算应用生态联盟和量子计算科普教育联盟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超导量子芯片
量子计算可极大地扩展人们对分子结构和特性进行模拟的能力 , 有望为新一代药物和疫苗研发、新材料的设计、智能制造等模拟设计提供更加强大的工具 ,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 未来 , 量子计算有望让老百姓在衣、食、住、行、医等方面 , 更好地实现和享受“个性化定制”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
文章图片

研发人员正在对量子计算机进行调试
时隔20多年 , 年近80岁的郭光灿再次翻看钱学森先生的亲笔回信 , 感触良多 。 如今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他 , 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 , 不仅坚持不懈地追逐着自己的梦 , 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 , 致力于让量子科技造福和丰富未来世界 。
【技术|1998年,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采访人员:吴量亮 何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