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安徽16市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

近日 , 宣城市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试运行 , 全省16个市已经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 ,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 未来 , 全省还将推动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格局;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 , 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
【治理数字化】
全省16个市 已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
近日 ,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宣城市 。 通过宣城市城市大脑打造的应用模块“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 , 这家公司负责人邬先生花了几分钟就能得知企业注册过程中需要办理的事项和要准备的材料 。 之后 , 他轻松完成了宣城分公司企业登记 , 营业执照的办理 。 “以前注册公司的要带上各种材料 , 好多天才能完成 。 现在动动手指做选择题 , 按照系统结果准备材料就可以了” 。
当前 , 由科大讯飞公司负责建设的宣城市城市大脑已经正式上线试运行 , 首批推出了宏观决策、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民生福祉、文化旅游等领域23个智慧场景 。 这是全省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的最新案例 。
安徽省发改委透露 , 去年底 , 安徽省出台了《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行动方案》 , 引导各市以城市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深度应用为突破口 , 打造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 , 助推“数字江淮”在各市落地 。 目前 , 全省16个市已经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 。
【数据价值化】
推动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格局
为了推进数据价值化 , 安徽正在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 , 争取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的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布局 , 并推动形成以合肥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为核心 , 其他地市差异化发展为补充的“一核多点”数据中心格局 。 目前 , 全省已建成14个300机柜以上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 投产机架接近3万架 。
省发改委表示 , 下一步 , 安徽将统筹推进数据中心布局建设 , 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级 。 一方面 , 探索数字江淮中心法定机构建设 , 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 , 争取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 。 同时 , 实施数据要素流通工程 , 探索规范的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换机制 , 打造全国一流的数据交易场所 。
【产业数字化】
计划培育
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0家
【全省|安徽16市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在推进产业数字化方面 , 最近几年 , 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不断加快 。 “十三五”期间 , 全省共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0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305个 , 认定了98个省级智能工厂、472个数字化车间 , 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超过3万台 , 推动1万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 。
下一步 , 全省还将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 “十四五”期间 , 计划每年新增6000家“登云”企业;计划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0家 。 另外 , 加快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旅游、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治理、广播电视、减灾救灾、扶贫救助等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创新 , 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数字民生服务体系 。
【数字产业化】
支持一批数字企业
成为国际行业“龙头”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 , 目前全省已经组建了安徽省计算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智能可穿戴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 布局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研究院 , 正在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 , 倾力打造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 。
省发改委表示 , 下一步 , 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等产业 , 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平台和项目 , 构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牵引的数字产业创新体系 。
此外 , 省发改委还将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工作 , 积极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枢纽型、平台型企业总部落户 , 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 , 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
【数据管理】
加快公安、交通、市政、卫健等部门
数据整合共享
让数据多跑路 , 群众少跑腿 。 6月底 , 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正式上线 。 这是全省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应用的“总枢纽” 。 目前 , 江淮大数据中心数据归集攻坚行动成果显著 , 全省政务数据归集率达到100% , 经济数据94.98%、社会数据87.18% , 新增数据量81.27亿条 , 同比增长超过40倍 。
截至今年6月中旬 , 依托省共享交换平台共享各类数据 , 省直各部门共享调用3792万次 , 同比增长了66.17%;并为各市提供人口基本信息、婚姻信息、不动产登记等各类数据1986万次 。
下一步 , 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 , 全省还将加快推进公安、交通、市政、卫健、金融等部门间数据整合共享 , 不断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 , 以及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社会救助等主题数据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