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被迫“裸泳”的教培机构,转战素质教育仍难“上岸”


创业邦|被迫“裸泳”的教培机构,转战素质教育仍难“上岸”
文章图片
图1/1
图源:图虫
随着湖北扫黄打非办加入校外培训监管平台 , 以及广东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考核 , 针对教培行业的监管重锤已然落下 。
上市公司股价跌势不止 , 资本退潮的声音不绝于耳 。 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 , 教培机构们一边通过大裁员和关校来及时减少损失 , 另一边也试图寻求向素质教育等非学科领域转型 。
【创业邦|被迫“裸泳”的教培机构,转战素质教育仍难“上岸”】但是 , 转战素质教育的这条出路 , 或许并不明朗 。
素质教育赛道 , “看上去很美”
教培机构之所以选择素质教育赛道作为转型出路 , 一方面是不得不转的无奈之举 , 另一方面 , 则是因为当前素质教育仍然是一片自由的沃土 。 至少目前在政策上对于素质教育几乎没有过多的限制 。 甚至对音乐、美术等属于“美育”范畴的培训科目持鼓励态度 。
2020年10月 , 上级主管部门分别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 文件提到 , 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 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 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 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
如此光明的政策背景 , 在遭遇监管危机教培机构眼里 , 体育和美育构成的素质教育赛道就显得更外“眉清目秀” 。
实际上 , 早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前 , 一些教培机构就已经在学科类培训之外 , 增加了服务内容 , 以图为转型做准备 。
6月下旬到7月上旬期间 , 新东方的连云港分校、海南分校、镇江分校、长春分校等 , 均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学而思的深圳和宁波等分校 , 也在7月份增加了语言、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类培训;在线教育机构猿辅导 , 也在7月28号宣布推出中国首个AI互动内容+动手探究的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 。
不过 , 本来学科教育为主业的教培机构扩科素质教育 , 已经不是转型 , 而是有点“转行”的意思了 。
新赛道 , 新挑战
如同政策上对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完全不同的态度 , 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在运营模式上也截然不同 。
首先 , 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提分” 。 不论是语、数、外 , 还是物、化、生 ,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后都以“分数有没有提高”作为产品或服务的衡量标准 , 且标准相对统一和明确 。
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存在考级、竞赛和表演等多种考量方式 , 而且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大类下还有具体细分的科目 , 每个细分科目实际上又有着各不相同的行业体系 。 另外 , 对比学科教育普遍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 , 素质教育类的培训往往只能小班教学 , 且对教学场地、设备有着较为严格且特殊化的要求 。
因此 , 素质教育很难像学科教育一样 , 先打造出成熟的产品和服务 , 再借助资本不断扩充团队进行复制 , 从而实现规模化 。
其次 , 学科教育的本质是对师资的资源管理 , 相对于学科教育广泛的师资来源 , 素质教育的师资来源更为稀少 。
从师资的根本来源看 , 2020年的艺考人数超过了117万 , 约占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 但是顺利进入大学教育阶段 , 并且在毕业后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的人数则少之又少 。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艺术教育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也显示 ,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业从业人员数13037人 , 较上年增加253人 , 同比增长1.98%;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业从业人员数12843人 , 同比下降1.49% 。 艺术教育业从业人员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 。
事实上 , 目前从事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兼职身份 , 这也导致素质类教育机构的师资团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 给素质教育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带来难题 。
转型素质教育 , “水土不服”恐难“上岸”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考级办市场总监陈志涛告诉惊蛰研究所 , 学科类的教培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青睐 , 并且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 就在于其找到了标准化生产和快速扩张的模式 。 但是这套方法论 , 在素质教育的行业体系上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
和素质类教培机构相比 , 学科类机构在招聘、产品和运营等方面的经验非常成熟 , 组织效能更具优势 。 但是在素质教育赛道上 , 很难打造出成熟的产品 , 导致行业模式很难标准化 。 同时 , 素质教育相对于学科类教育 , 本身属于高投入的教培领域 , 在无法采取规模化复制解决盈利问题的情况下 , 很难将业务做大 。
例如 , 在音乐培训领域很多时候并不是靠卖课来实现盈利 , 而是通过售卖乐器、考级、竞赛和表演来补充营收渠道 。 但是就目前而言 , 乐器销售的行业体系也已经趋于稳定 , 而其他渠道来源也并不稳定 。 就盈利模式而言 , 并不具备规模化的条件 。
另外 , 一些教培机构在音乐、美术、体育等一些细分科目 , 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行业资源积累 , 在师资本来就紧张的行业背景下 , 这个时候贸然进入素质教育赛道一定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 。
“学科类领域是不缺老师缺名师 , 素质类领域连普通老师都非常稀缺 。 ”陈志涛指出 , 本身以学科类培训为核心的教培机构在转型素质教育时 , 可以通过聘请成熟的素质教育人才和团队 , 来填补行业经验不足的缺陷 。 但是在缺乏教师资源、产品标准化等核心问题上 , 依然没有更好的办法 。
在外界看来 , 教培机构从万亿规模的学科教育市场 , 转型进入千亿规模素质教育赛道 , 实为无奈之举 。 但在政策和行业发展上 , 素质教育市场前景依然可观 。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艺术教育行业市场分析2020》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艺术培训市场规模为2149.6亿元 , 预计2022年将达到2989.4亿 , 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 。
对于失去了资本助力的教培机构而言 , 新的赛道自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 前途一定光明 , 但道路必然崎岖 。 所以 , 教培机构们准备好克服转型的“水土不服”了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创业邦立场 ,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如有任何疑问 , 请联系editor@cyzone.cn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