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连续投中喜茶、墨茉的“大黑马”VC,LP千万盯紧了


投中网|连续投中喜茶、墨茉的“大黑马”VC,LP千万盯紧了
文章图片
图1/1

文/王满华编辑/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消费赛道热得滚烫了 。 水涨船高之下 , 一批新生基金也在冒头 。
想必各位也注意到了 , 满屏大牌基金的消费游戏之中 , 总有那么几个常常出现、似熟非熟的新面孔 。 他们或是深耕许久 , 或是刚刚成立 , 或是跨界发力 , 不管怎样的基因 , 统统指向一个结果——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投资力量 。
为了记录这些“新锐”们 , 《底片》推出番外篇《底片nova》 , 小盘一下最值得关注的投资新势力 。
第一家 , 日初资本 。
谈到日初资本(Dayone Capital) , 必须说说创始人陈峰 。 陈峰是典型的企业家型投资人 , 成立日初之前 , 陈峰曾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 创办过潮流眼镜品牌木九十 , 该品牌全国门店高达2000家 , 全球3000家 。
更为圈内熟悉的是陈峰的投资人经历——他是黑蚁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期间投出过元气森林、江小白等等 , 尤其2017年投资的泡泡玛特 , 上市之后实现了百倍回报 。
毫无疑问 , 日初资本是顶着光环而来的 。
但光环归光环 , 日初的投资节奏踩得也稳准狠 。 不过刚刚成立一年 , 日初就已早早押中墨茉点心局、宝酝名酒等热门项目 , 关键还拿到了投资人挤破头也进不去的喜茶D轮 。
日初资本 , 非常特别 , 简单理一理独特性如下:
第一 , 首期基金规模够大 , 6亿美元;
第二 , 案子都很强 , 比如估值蹿升飞快的墨茉点心局、宝酝名酒 , 入局都很早 , 晚一些的喜茶也进得去;
第三 , 懂消费 , 有运营能力 , 基金设有运营岗;
第四 , 格局比较大 , 没有企业家转型做投资过于抠案例的通病;
第五 , 目前尚没有人民币基金募资完成的消息 , 但已经有日初壹号、日初贰号两个主体 。
讲完独特性 , 再给结论 。
对于今年有兴趣寻找黑马基金的LP们来说 , 日初资本是最不可错过的名字之一 。
硬核玩家
不论看投资水平还是募资实力 , 陈峰都算“硬核”玩家 。
先说募资 。 2021年初 , 日初资本完成一期美元基金的首期关账 , 募资金额6亿美元 。
这是什么水平?给一个参考 ,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 , 甘剑平的渶策资本完成了美元二期基金募资 , 规模也是6亿美元 , 而渶策的首期美元基金是3.5亿 。 再往前说 , 高榕的一期基金是2亿美元 , 源码的一期则是1亿美元 。
虽然有时间点的因素 , 但从募资额看 , 陈峰的起点甚至比Midas常客甘剑平还高一点 。
再看LP成分 。 通稿说 , 日初资本的LP包括全球知名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以及互联网平台公司——几乎是最好的那批钱 。
这里有一点也值得玩味 。
大概在六七年前 ,founder ‘s fund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 , 这类机构有个普遍特点 , 首期基金爱从朋友圈募钱 。 比如源码的曹毅 , 第一期基金就拉来了老东家红杉 , 好哥们王兴、张一鸣、李想做LP;高榕给出的LP阵容更庞大 , 腾讯、百度、淘宝、小米、美团、大众点评等等等等企业的创始人都在其内 。
反观陈峰 , 作为苗正根红的企业家 , 他却跳过了这一步 , 首期募资直接找来大机构跟家办入场 , 这就是新一代“founder's fund”的底气——入场第一件事就是投资 , 而不是资源 。
除了募资 , 对喜茶的投资也很说明问题 。
7月中旬 , 喜茶宣布完成5亿美元D轮融资 , 据报道投后估值飙升至600亿元 , 是中国新式茶饮史上最大一笔融资 。
喜茶的这轮融资有多惨烈自不必多说 , 玩家基本都是老股东 , 其他机构“根本抢不到份额” 。 但偏偏这么难投的案子 , 日初却投进去了 。
这一轮和日初摆在一块的名字有哪些?红杉中国、高瓴资本 , 腾讯投资、黑蚁资本、Temasek淡马锡以及L Catterton 。
红杉、高瓴、腾讯、黑蚁都是喜茶的老股东 , 至于淡马锡和L Catterton , 一个是成立了40多年的新加坡“最牛国企” , 一个是管理规模近250亿美元 , 背靠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老牌消费投资机构 。
那位说了 , 陈峰投得进去 , 是因为黑蚁在B轮投过喜茶 。 话是没错 , 但要知道 , 投资市场就是这样“唯结果论”——日初投进了今年最让人眼红的茶饮霸主的融资 , 这就是结果 。
黑蚁“盖章”
一家新机构画风这么硬核 , 陈峰的底气从何而来?
看看陈峰的两段经历 , 一个是创办了木九十 , 一个就是跟何愚、张沛元做了黑蚁资本 。
2009年 , 陈峰创立了潮流眼镜品牌“木九十” , 用8年时间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眼镜公司 。 2016年 , 陈峰将公司50%的股权出售给全球眼镜巨头依视路 。
关于这笔交易的具体金额 , 公开信息并未披露 。 但根据多方信息不难推断 , 依靠这次创业 , 陈峰实打实收获了真金白银 。
一个判断依据 , 2016年 , 陈峰跟何愚、张沛元创立黑蚁资本之后 , 当时不少通稿不约而同给三位打上了“财务自由”的标签 。
如果这不能说明问题 , 还有更直接的 。
根据公开披露 , 黑蚁资本第一期基金的规模是3.8亿元 , 该基金的LP之一就是陈峰个人控制的湖南山石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出资1亿元 。 2017年 , 陈峰还联合上海闵行区引导基金共同设立了1.5亿的基金 , 陈峰个人出资1亿元 , 不过该基金此后并无对外投资 。
如果说 , 创办木九十给陈峰带来了“不差钱”的底气 , 黑蚁的经历“盖章”了陈峰的投资能力 。
黑蚁资本成立于2016年 , 目前管理两只人民币基金和一只美元基金 , 人民币基金规模分别为3.8亿元和10亿元 , 去年完成一期美元基金首次交割 1亿美元 。
放一众VC里 , 黑蚁的管理规模不算大 , 但黑蚁的独到之处在于总能看得准且投得进 。
过去五年 , 黑蚁投中了泡泡玛特、喜茶、HARMAY話梅、简爱酸奶、元気森林、王饱饱、江小白、KK集团等案例 , 几乎无一不是在爆火之前就已到手 。
据接近陈峰的人透露 , 喜茶、泡泡玛特、元气森林、简爱酸奶、爱库存 , 都是陈峰曾直接参与过的项目 。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泡泡玛特 。
这个被称作“中国大基金的集体miss”的案子 , 黑蚁却早早投了进去 。 2017年 , 黑蚁首次投资泡泡玛特 , 并在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连续3轮加码 。
投资于市场非共识 , 这是极见功力的 。 早在2017年 , 泡泡玛特还是个“不入流”的零售玩具店 , 估值约8亿 , 净利润不过一百多万 。 之后两年 , 泡泡玛特的销售额却以每年数倍的惊人速度增长 , 并迅速成长为一家明星独角兽公司 。
即便如此 , 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 , 泡泡玛特仍是“看不懂”也不敢投的奇怪项目 。
何愚曾对媒体说 , 2019年之前 , 在投资泡泡玛特这件事上 , 黑蚁资本“从来都没有竞争者” 。
【投中网|连续投中喜茶、墨茉的“大黑马”VC,LP千万盯紧了】而3年后的2020年12月 , 泡泡玛特以超356倍的认购火爆上市 , 开盘当日市值超千亿港币 。
既不差钱 , 又有投资经历背书 , 陈峰这时再度创业做基金 , 想要低调都难 , 毕竟实力不大允许 。
“投资运营公司”
这样的陈峰 , 做出的日初资本又是怎样的?
根据官网 , 日初资本的定位 , 是一家专注消费产业投资、产业价值运营的消费产业基金 。 目前 , 日初投资的案子并不多 , 满打满算10来个 , 其中的理想汽车、泡泡玛特还是陈峰的个人投资 。
为数不多的几个案子 , 依稀可见日初的打法:早期看得准 , 贵的也敢投 , 代表就是墨茉点心局和喜茶 。
这是说日初投资能力全面的证明 , 企业家转型投资人 , 往往会陷入抠细节抠案例忽视基金组织和募资的陷阱 , 但陈峰这几个案子你能看到 , 瞄着最热最贵的去了 , 是个“头部基金”的打法 。
墨茉点心局去年6月成立 , 日初作为早期投资者之一参与了Pre-A轮 , 并在A轮、B轮继续加码 。
今年6月 , “风投女王”徐新入场 , 墨茉一下被推到水上 , 市场甚至给出单店超1亿的“疯狂”估值 。 据日初资本透露 , 日初目前是墨茉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方 。
如果押中墨茉考验的是眼光 , 投得进喜茶就是本事和魄力 。
喜茶的D轮 , 无疑是一个起点超高、价格昂贵的大玩家游戏 , 但陈峰敢在且能在D轮追进去 , 说明哪怕贵的项目 , 只要够好、够热 , 他就没在怕的 。
当然 , 在日初的全部案例中 , 也有不那么统一的尝试 。
在日初官网的成员企业一栏 , 有一家名叫“和生创新”的公司 。 网上基本查不到这家公司的公开资料 , 只知道是做跨境电商的 , 主要生意在北美 。 跟其他具备“网红基因”、强IP的消费项目摆在一起 , 这家公司瞄准的显然就是渠道了 。
也就是说 , 日初资本入局的口径是品牌 , 但野心肯定不止于品牌 。
再来说策略 。 投资阶段上 , 日初采取的是全周期的投资策略 , 即VC、PE、二级市场全覆盖 。
日初的首次募资是6亿美元 , 作为一支新军 , 上来募了这么多钱 , 然后做全链条 , 这是一种很有自信的行为——要做全覆盖 , 首先你全得会 。
这说明技能够全面 , 哪有机会都能投 。 通常来讲 , 能力全面人都有一个特点 , 就是年龄够大 , 经验才够丰富 。 但看陈峰呢?却是个标准的80后 , 只能说 , 是木九十那段成功的创业经验 , 给了他技能上的长板 。
陈峰在接受采访时 , 曾说过自己在投资中最看重企业的三点:第一 , 为社会创造价值;第二 , 能极大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 , 是否能提升行业原有的效率 。
你问我怎么看?我看这都是很有道理的空话 。
如果非要给他的投资策略下个定义 , 我认为 , 他曾在某次演讲中提到的——“在存量市场中找空白 , 在增量市场中找全新品类”最合适不过了 。
在日初的案例中也能窥见一般 。
喜茶、泡泡玛特所处的新茶饮跟潮玩 , 可以说妥妥的增量市场 。 而宝酝集团 , 就是典型的在存量里做增量的品牌 。
当前 , 白酒市场规模超万亿 , 但都是用传统的方式做切口 , 宝酝的思路是从名酒和酱酒品类切入 , 提供品牌产品专业运营服务 。 根据介绍 , 目前 , 宝酝已经聚焦了“名酒品牌运营”、“专业品牌电商”、“宝酝酒品牌运营”、“宝酝名酒美学馆”等渠道作为企业经营模式 。
最后再看一下团队 , 日初的人员规模在30人左右 , deal team占了三分之一 , 这个构成并不稀奇 。 但有意思的是 , 在日初的团队列表里 , 新增了一个岗位 , 叫产业运营 。 从名字可以推断 , 应该是中后台的一部分 。
日初的运营擅长什么?陈峰早前提过 , 给喜茶开拓海外市场的提供过渠道资源 , 再有 , 木九十有购物中心场景的资源跟经验 , 可以帮助被投解决线下开店的难题 。 此外 , 如果你留心的话 , 可以看到日初的portfolio企业之间的“品牌联名”也出现了好几次 。
强调投后赋能的机构不在少数 , 源码算一个 , 陈峰此前呆过的黑蚁也算一个 , 但将 “运营”单拎出来 , 设一个岗位的 , 却不多见——你顶多在高瓴见过干嘉伟、苏敬轼搞这一套 , 但小基金里 , 我是真没见过 。
另值得注意的是 , 在官网首页里 , 日初将愿景定为:“成为全球最卓越的消费产业投资运营公司” 。 首先 , 他们没将自己定义成机构 , 而是一家“投资运营公司” , 这是个目前根本不存在的品类 。
从定位上说 , 这算是一种差异化打法 , 从出发点上说 , 陈峰没打算去贴靠任何人 , 是打算做个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 , 等于重新定义了一种机构的品类 。 可以说 , 陈峰的野心远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 。
当下还没听到日初在人民币市场上的募资消息 , 但这家“公司”显然已经成为2021年最不容忽视的黑马基金之一 。
我还真的好奇 , 3到5年后 , “投资运营公司”能变成一个什么物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