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为什么最短的起跑时间不是0秒,而是0.1秒?
来源:果壳
7月31日晚上 , 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出现了争议性的一幕:
在男子100米第1轮比赛中 , 尼日利亚选手因为抢跑而被红牌罚下 。 他的起跑反应时间为0.095秒——根据国际田径联合会的规定 , 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少于0.100秒时 , 即被视为抢跑 。 与此同时 , 同组的英国选手刚刚跑出0.093秒的起跑时间 , 却被判断为“计时器故障”而得以留在场上 。
文章图片
图1/6
尼日利亚选手奥杜杜鲁因为抢跑被红牌罚下
这种判罚是否公正 , 我们无法评判 , 不过看着运动员失落离场的样子 , 还是会不禁感慨:辛苦准备比赛 , 只因为与规定起跑时间0.005秒的差距就失去了机会 , 这种规定对运动员会不会太严苛了点?
0.100秒 , 发生了什么?
在短跑比赛中 , 起跑反应时间指的是从发令枪响开始 , 到起跑器记录到超过阈值的力为止的时间 。 最短起跑反应时间并不是0秒 , 而是0.100秒 , 这个规定部分参考了一项1990年的研究 。 研究记录了8名芬兰的男性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腿部肌电信号 , 当肌肉的活动水平超过基线10%时则记下反应时间;结果发现 , 起跑姿势中前后两条腿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0.121秒和0.119秒 。
不过 , 这项规定在近年来有许多争议 , 有人认为它太长 , 有人认为它太短 。 在实际起跑过程中 , 运动员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枪声入耳
发令枪响 , 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导进入运动员的耳朵 。 这看起来不过是一瞬间 , 但在毫秒必争的短跑赛场 , 枪声入耳的时间不可忽略 。
以前的短跑比赛中 , 发令员站在赛道一侧 , 枪声传导到离发令枪最近和最远的赛道会有20~30毫秒的差别;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 , 枪声响度下降 , 枪声大小也与运动员的反应时间密切相关 。 1996年奥运会短跑比赛的统计数据显示 , 起跑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从第一赛道到第八赛道逐渐增大;2004年奥运会短跑比赛的数据也有相似的规律 。
文章图片
图2/6
起跑器后有一个小喇叭 | Pixabay
因而 , 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 , 在短跑比赛中 , 每个跑道的起跑器后面都放置了扩音器 , 同时播放音量相同的发令枪声 , 以最大程度保证公平 。 在这种情况下 , 枪声在约3毫秒后进入运动员的双耳 。
听觉转化为运动
枪声抵达运动员的耳朵后 , 声波由耳蜗转化为神经信号 , 经耳蜗神经传递到脑干中的耳蜗核;随后传导到中脑中的下丘 , 再到丘脑中的内侧膝状体 , 最后抵达听觉皮层 。 听觉的感知通路也是各种感觉信息中最长的一条 。 通过脑电记录可知 , 声音信号从耳朵抵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站——脑干 , 大概需要3毫秒;到达人类的听觉感知核心脑区——听皮层 , 需要35~50毫秒 。
之后 , 听皮层将信号传导至控制运动的运动皮层 , 运动皮层的指令最终经过脑干和脊髓到达全身肌肉 , 告诉运动员的身体该如何发力 。 运动信号从脑干到腿部约需要30~50毫秒;而且 , 通常来说 , 运动员身高越高 , 这个过程需要更长时间;从神经信号到最终肌肉中间发生化学传导 , 需要耗费3~6毫秒 。
文章图片
【新浪科技综合|为什么最短的起跑时间不是0秒,而是0.1秒?】图3/6
身体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反应 , 才能完成起跑的动作 。 图为2012年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 , 卡梅·阿里因抢跑被取消资格 | Andrew Thomas / Wikimedia Commons
但也有人猜测 , 听皮层和运动皮层可能并未直接参与专业运动员的起跑过程 , 这部分的理论反应时间或许还能更短 。 在听觉惊吓反射中 , 从受到声音惊吓 , 到腿部肌肉收缩的最短时间为60毫秒 , 低于上述反应时间的总和 。 如果绕开了缓慢而复杂的皮层 , 通过较为原始的脑结构完成动作 , 起跑反应时间就会更短 。
施力达到起跑器阈值
腿部肌肉接收到信号还不够 , 它们还必须收缩到一定程度 , 才能启动关节的运动 , 这部分的机械延迟有15~20毫秒 。 最后 , 当起跑器感受到运动员施加的力超过设定阈值时 , 便会停止反应时间的计时 , 这部分的延迟取决于设定阈值的大小 。
因而 , 如果不考虑起跑器的阈值 , 仅仅将上述各个过程的时间相加 , 起跑反应时间的极限似乎真的可能短于100毫秒 。
100毫秒 , 太长还是太短?
一项2007年的实验中 , 研究人员邀请了9名英国男性短跑运动员参与测试;结果发现 , 在超过20%的起跑过程中 , 反应时间都低于100毫秒 , 研究记录到的最快起跑反应的腿部肌电信号出现在60毫秒左右 。 基于这些结果 , 他们认为 , 起跑反应时间的标准应该下调到85毫秒 。
但是 , 这项研究的测量结果平均值 , 较比赛记录到的起跑反应时间低了至少20毫秒 。 这很可能与起跑器的阈值设定有关 , 国际田联使用的计时系统来自供应商Omega , 具体的阈值信息没有公布 , 研究中设定的力阈值可能与比赛阈值有偏差 。 同时 ,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 , 实验中没有抢跑被罚下的压力 , 可能让他们更倾向于预测发令枪的时间 。
文章图片
图4/6
2007年泛美运动会100米起跑线上的压敏起跑器 | Andrew Hecker / Wikimedia Commons
一些学者则试图在重大比赛的数据中寻找规律 。 有几项研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建模 , 都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运动员 , 起跑反应时间低于100毫秒的可能性都不足0.01% 。 一项基于北京奥运会的研究指出 , 男性反应时间有99.9%的置信度在109毫秒以上 , 而女性则是121毫秒 。 换句话说 , 100毫秒的规则反而会产生一些抢跑的漏网之鱼 。
另一项分析了最近4届奥运会 , 结果发现 , 在2004年奥运会中 , 女性运动员的平均反应时间长于男性;但这一差异在2008年奥运会明显降低 , 到了2012年则几乎消失 。 研究者猜测 , 可能是Omega针对女性运动员设置了较低的力量阈值 。
什么影响了起跑反应时间?
毫无疑问 , 运动员千百次反复的练习 , 会让他们的起跑反应逐渐达到自己的最佳水平 。 另外 , 多项研究都发现 , 从预赛、半决赛到决赛 , 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依次缩短 , 这可能与运动员在越重要的比赛中越集中注意力有关 。
大脑也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发令枪响 , 作出预测 。 在上面提到的听觉惊吓反射实验中 , 相比于直接用声音“惊吓”被试者 , 如果在声音刺激之前先给出视觉刺激 , 被试者作出收缩反射的时间会降低20~50毫秒 。
在短跑比赛中 , 从准备提示到发令枪响 , 时间间隔通常在1.4~2.3秒之间 。 一项对20名男性短跑运动员的实验发现 , 时间间隔越长 , 起跑反应时间越短;大赛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 这也说明 , 大脑在准备阶段的状态显著地影响了起跑反应 。
文章图片
图5/6
一项统计数据认为 , 短距离项目最终的成绩排名与起跑反应时间没有相关性;然而 , 起跑时间依然是比赛中备受关注的数据 | Pixabay
除了大脑的“无意识”预测 , 运动员也可能有意识地进行“压枪跑”——不根据发令枪起跑 , 而根据自己预计的发令枪时间“赌”一把 , 如果反应时间超过100毫秒 , 那就是成功的起跑 。
2010年 , 国际田联全面实行“零抢跑”规定 , 运动员只要抢跑一次就会被取消资格 。 在此之前 , 运动员被允许抢跑一次 , 只有累计两次抢跑才会被罚下 。 在“零抢跑”规定之前 , 不少的运动员都会使用压枪跑的策略 , 缩短起跑反应时间或扰乱对手的心态 。 有趣的是 , 有研究者比较了2009年和201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短跑数据 , 发现在“零抢跑”规则之后 , 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有了显著的增加 。
文章图片
图6/6
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的男子100米比赛中 , 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也因为一次抢跑被罚下 | Erik van Leeuwen / Wikimedia Commons
100毫秒是太长还是太短 , 目前仍无定论 。 随着人类对躯体机能的了解加深 , 关于起跑反应时间的规则也会有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 例如男女是否应该制定不同的反应时间标准 , 准备提示到发令枪的时间又应该如何合理控制 。
这是不断突破极限的奇迹 , 也是不断了解自身的契机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