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约150年后,数据的比特数量将超地球原子总数

约150年后 , 数据的比特数量将超地球原子总数
【地球|约150年后,数据的比特数量将超地球原子总数】假设每一个比特都是一枚1英镑的硬币 , 大约3毫米厚 。 由一摞硬币组成的1ZB将有2550光年高 , 可以让你到达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600次 。 目前 , 我们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是这个数字的59倍 。
人类在过去150年里取得的技术进步比在之前的2000年里取得的还要多 。 数字电路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成就之一 。
自从1947年发明晶体管和1956年发明集成微芯片以来 , 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 。 仅仅50年的时间里 , 我们在计算能力、无线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显示技术、移动通信、交通、医学和太空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
数字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 以至于近些年信息生产量的增长似乎势不可挡 。 在地球上 , 我们每天都会产生5亿条推文、2940亿封电子邮件、400万GB的Facebook数据、650亿条WhatsApp消息和72万个小时的YouTube新视频 。
全世界在2018年创建、捕获、复制和消耗的数据总量为33ZB , 相当于33万亿GB 。 2020年 , 这一数字增长到59ZB , 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175ZB 。
为了让这些数字更直观 , 我们假设每一个比特都是一枚1英镑的硬币 , 大约3毫米厚 。 由一摞硬币组成的1ZB将有2550光年高 , 可以让你到达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600次 。 目前 , 我们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是这个数字的59倍 , 复合增长率估计在61%左右 。
大部分数字信息存储在3种地方 。 第一是全球各地的终端 , 包括所有物联网设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所有其他信息存储设备 。 第二是边缘位置 , 包括基础设施如手机发射塔和机构服务器 , 以及服务处如大学、政府办公室、银行和工厂 。 第三是传统数据服务器和云数据中心 。 它们是存储大部分数据的核心位置 。
世界上大约有600个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 每个都拥有超过5000台服务器 。 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服务器数量总和约占总数的30% 。
世界上最大的数据服务器是位于中国呼和浩特的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占地100万平方米)和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附近的The Citadel数据中心(占地67万平方米) 。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数据存储需求 , 每两年就会有约100个新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成 。 一项最近的研究调查了这种趋势 , 结论显示 , 若年增长率为50% , 那么大约110年后 , 维持这种数字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将超过现在的全球能源消耗总量 。 大约150年后 , 数据的比特数量将达到一个不可估量的数值 , 超过地球上所有的原子数量 。
(Melvin M. Vopson撰文 , 张乃欣翻译 , 据《环球科学》)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