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1/6

文|新浪科技 杨雪梅
编辑|韩大鹏
今天凌晨5点 , 阿里巴巴公布了“女员工被侵犯”事件处理决定: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和HRG徐昆引咎辞职 , 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记过处分 , 涉嫌男员工被辞退 , 永不录用 , 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 警方正在调查取证 。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是HR文化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出现了重大问题” , 张勇罕见地在24小时内二次发声:“我们必须重塑 , 我们必须改变 。 改变必须从每个人做起 , 但是首先必须从领导者做起 , 从我做起 。 请大家拭目以待 。 ”
看似诚恳的态度 , 尚未得到外界认可 。 阿里正在陷入继蒋凡事件之后的重大价值观危机 , 阿里相关HR和高管对此事包庇、拖延、冷漠的处理方式 , 令人唏嘘 。
有人直言 , 这一次 , 阿里面对的是众怒 , 而且是来自内外部的集体众怒!
这让人不禁怀疑:
阿里味儿 , 变了吗?
阿里文化 , 病了吗?
或者说 , 阿里 , 还有文化可言吗?
……
马云曾过 , 阿里巴巴有一个愿景:要活102年 , 而且是要活得好 。
如今刚满25岁的阿里 , 得了场重病 , 还病得不轻!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2/6

4次反馈 , 被拖延11天
“阿里男高管强奸女下属 , 公司无人问管......”
一段网上流传的视频画面显示 , 一名女性一边发传单一边呐喊维权 , 周围站着几位安保人员和小声议论的旁观者 。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3/6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同时 , 有阿里巴巴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匿名爆料了事件原委:公司某领导要求女性员工陪商户 , 并与商户在其因醉酒不清醒的情况下实施了一系列违法行为 。 受害员工在内网发帖并向公司反映无果 , 曾在食堂发传单寻求帮助 。
很快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传播 , 于8月7日晚间彻底爆发 , 引发舆论关注和声讨 。
阿里巴巴随后做出回应 , 称无论是猥亵还是性侵 , 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 , 阿里巴巴决不容忍 。 目前 , 济南警方已对该案进行调查 , 阿里已对涉嫌员工停职 , 并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 密切关注警方调查进展和结果 。
阿里CEO张勇也在内网发文 , 用震惊、气愤、羞愧 , 表达对阿里一员工涉嫌侵害女同事事件的感受 。 他同时表示 , 必须调查清楚 , 给全体阿里同学和全社会一个交代 。
然而 , 阿里方的一系列表态后 , 舆论并不买账:
“7月27日出事 , 次日当事人报警 , 2事情发生十多天后官方才出来正面回应 , 是瞒不住了才调查处理吗?”
“4年前程序员挂机抢月饼事件中 , 阿里为维护企业文化一天后就将四名涉事员工开除 。 这一次为何得到的却是冷漠、拖延处理?”
……
根据当事女员工的自述内容 , 事情发生在7月27日晚间 , 自己于7月28日报警 , 但公司却一直以息事宁人、敷衍包庇的态度处理:“多次向公司寻求处理 , 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敷衍被欺骗被玩弄于鼓掌” 。 甚至当事主管在事发后 , 接受完警察拘留 24 小时的审讯 , 依然正常上班、对接工作 。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4/6

直至事情在社交媒体爆发 , 舆论发酵 , 外界压力之下 , 公司才开始正面处理 。
根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 , 阿里员工数已超过25万 , 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 。 有人说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 这么大的公司 , 有几个坏分子正常 。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 , 但在这件事情中 , 让网友更气愤的是从管理层到HR的态度——当事女员工曾4次主动向阿里HR和P10级别领导反馈、沟通 , 但被推诿、置之不理 , 未能伸张正义 。
阿里首席人才官蒋芳在内网回应称 , 7月28日 , 女同事上报公司之后 , 因为没有警方的定论 , 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涉事人员进行停职处理 , 并将行动缓慢的原因归结于教条、应急机制不够健全 。
但外界并不认为只是内部应急机制不健全这么简单 , 网友将质疑的矛头指向阿里价值观、企业文化出现偏差——“当你在阳光下看见了一只蟑螂 , 说明阴暗处已经挤不下了 。 ”
低俗“投名状”
阿里巴巴的官网显示 , 集团有六个价值观 , “客户第一 , 员工第二 , 股东第三;因为信任 , 所以简单;此时此刻 , 非我莫属;认真生活 ,快乐工作......”这也被阿里自豪地称为“六脉神剑” , 对于集团如何经营业务、招揽人才、考核员工以及决定员工报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然而 , 时至今日 , 接连发生的负面桃色事件 , 大概也只让外界记住了这家公司不太“互联网”和逐渐走偏的风气 , 比如酒桌文化、破冰文化、高管婚外情丑闻 。
实际上就在一个月前 , 阿里内网曾经“爆”过一次 , 一个男员工脚踏几条船 , 最终被人公之于众 , 引发女性员工不满 , 并有多名女性称遇到过类似遭遇 。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 丑闻频现的根源来自于文化 。
其中 , “破冰文化”已然成为了“低俗”、“恶臭”、“骚扰”、“性骚扰”的代名词 。 在微博热搜#阿里 破冰文化#话题下 , 网友翻出几年前的“破冰游戏”图片 , 并表示在阿里 , 应届毕业的女生入职第一天 , 会被问很多隐私、低俗的问题 。 阿里方面随后发声否认:“阿里破冰文化”的截图系2018年的谣言 , 当时阿里巴巴已经辟谣 , 图中所涉人士并非阿里巴巴员工 , 也非阿里巴巴内部培训 。
不过 , 也有不少前阿里人发声 , 证实了阿里“破冰文化”的存在 , 并称这种风气在以前更加严重 , 尤其在销售相关的部门 。
实际上 , 早在2018年左右 , 就有不少吐槽的声音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 有内部员工表示 , “阿里有‘价值观’考核 , 绩效的一部分 , 直接与奖金相关 。 ‘价值观’考核标准通常是:是否能融入、甚至是否能组织这类活动 。 ”无法忍受“性骚扰”文化 , 也是其从阿里离职的原因之一 。
一位知乎答主表示 , 这种“破冰仪式”在国内互联网还不在少数 , 其实这就相当于投名状 , 让你干一件平常干不了的事 , 从此以后 , 就算自己人了 。 所谓:“一起同过窗 , 一起扛过枪 , 一起分过赃 , 一起XXX 。 ”才是关系最好 。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5/6

如今 , 这样的“破冰文化”在集团内部的明面上可能已经消失了 , 但对阿里来说 , 却是无法抹去的耻辱 。 而那些遗留下的不良风气和价值观 , 也反映在后面发生的很多事情上 , 一点点腐蚀着阿里这座互联网大厂的名声和形象 。
巨浪压顶
一家公司在快速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 , 利用文化治企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作为一家五千多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企业 , 实际上 , 阿里组织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和磨练 。 而阿里也曾在这方面树立了标杆 , 被很多企业效仿 。
马云曾在2018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 , “阿里人和其他人的区别 , 就是我们有阿里味” 。
什么是阿里味?“就是我们是一帮有情有义的人 , 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 我们有理想主义色彩 , 我们务实 , 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 , 拥抱变化 。 在所有的阿里老员工 , 离开的人身上 , 我觉得这是最珍贵、最难得的品质 。 ”
他提到 , 衡量一个公司的好坏 , 不仅仅是看产品和技术 , 最重要的是看他员工素质的好坏 。 他的员工有理想 , 有使命感 , 有价值观 , 那他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有理想 , 有使命感 , 有价值观 。

新浪科技|阿里“落刀” 难平众怒
文章图片
图6/6

然而从酒桌文化、破冰文化 , 再到蒋凡事件 , 以及996等新闻 。 “阿里味儿”在外界看来 , 正在变味 。
不可否认 , 阿里巴巴有20多万的员工 , 个别业务团队出现了问题 , 并不代表所有阿里人都是这样 。
阿里巴巴合伙人、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其个人社交平台称 , “请相信我们依然是处于安全的环境这类事件是偶发 , 绝对不是常态 , 别担心 。 在阿里这9年 , 我从没被要求过 , 也没听说过有女同事要去陪酒或做其他超越底线的事情 。 这不是阿里的工作方式 , 请放心 。 ”
不过 , 种种负面事件 , 对于阿里的教训显然是惨痛的 。 更何况当下的阿里 , 亦处在发展的特殊时期 , 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危机 。
此前 , 受反垄断影响 , 阿里收到了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 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 , 计182.28亿元 。 在处罚发生后的第一份财报中 , 阿里迎来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
而根据阿里前不久发布的财报 , 阿里整体营收低于市场预期、季度净利润下降 , 反垄断影响仍在持续 。 此外 , 蚂蚁集团上市暂缓 , 一系列整改后 , 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的下滑 , 阿里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环比也大幅下降 。
此外 , 此次事件中 , 阿里也可能将面临在名誉危机之外的相关民事责任 。
有律师表示 , 如果当事人承认或者有监控影像资料等证据 , 那么违法行为一般就可以认定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阿里作为企业 , 如果未尽到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 , 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 , 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 , 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
一再的舆论危机 , 让阿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 但公众对阿里诸多的负面评价已巨浪压顶 。 滴水成海 , 阿里已进入危险时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