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资本还在疯狂投

_原题是:“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 , 资本还在疯狂投
来源:开菠萝财经
美东时间8月5日盘后 , Beyond Meat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 。 财报显示 , Beyond Meat该季度营收1.5亿美元 ,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8%;但净亏损1970万美元 , 远超去年同期的1000万美元 。
财报公布后 , Beyond Meat股价盘后一度大跌8.8% , 反弹后盘后收跌4.6% , 报116.26美元/股 。
成立于2009年的植物肉企业Beyond Meat , 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明星科技公司 。 其股东中不仅有美国食品巨头泰森 , 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以及麦当劳前任CEO唐·汤普森等知名个人投资者 。
两年前 , Beyond Meat在上市首日股价便暴涨163% 。 上市80天 , 股价由25美元涨至170美元 , 创造21世纪以来市值2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现 , 一时风光无两 。
可以说 , 正是Beyond Meat的上市和另一大美国植物肉巨头Impossible Foods的IPO计划 , 带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植物肉投资热 , 也涌现了一批本土植物肉品牌 。
Beyond Meat也不想错过中国植物肉市场这块“肥肉” , 从去年开始 , 其在中国建厂、拓展销售渠道 , 发力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 , 但目前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 从财报来看 , Beyond Meat在海外市场砸的钱 , 并未能带来丰厚回报 , 反而进一步增加了亏损 。
这实际上也是整个植物肉行业目前的困境 。 受限于目前的供应链和产品技术 , 源于美国的植物肉 , 在口感、烹饪方式、营养价值、价格等方面 , 均无法满足“中国胃” 。 但品牌商家的过度营销 , 不仅没有加深消费者对产品和行业的认知 , 反而因产品达不到预期导致消费者失望 , 甚至让植物肉陷入“智商税”争议 。
尽管Beyond Meat目前业绩不甚理想 , 不少品牌在消费市场遇冷 , 但在资本和行业分析人士看来 , 植物肉的未来依然可期 。 只是 , 从引导消费者加深行业认知、建立消费习惯 , 到对供应链进行科技改造、降低产品成本 , 植物肉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植物肉第一股 怎么越亏越多?
Beyond Meat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营收为1.5亿美元 , 略高于市场预期 ,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8%;毛利润为4740万美元 , 毛利率达到31.7% 。
Beyond Meat表示 , 这主要是因为行业逐渐从疫情影响中回温 , 餐饮服务渠道销售增加 。 不过美国本土零售渠道的销售额有所下降 , 因为消费者不再需要像去年疫情流行时那样囤货 , 但国际市场的分销和销售增加 , 仍让这一季度零售渠道净收入增长6.2% 。
营收达到市场预期 , 但这支明星概念股的亏损仍在不断扩大 。 财报显示 , 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净亏损1970万美元 , 是去年同期的近两倍 。
Beyond Meat赚的钱都花在哪了?
Beyond Meat在财报中表示 , 亏损增加主要因为国外业务费用增长 , 比如在国外市场增加生产线、增加营销投资和研发创新投资、提升运营能力以及增加员工数量等 。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 , 到2023年 , 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 。 Beyond Meat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植物肉巨头“V2 Food”已宣布进军中国市场 , 雀巢旗下植物肉品牌嘉植肴向中国多家企业提供植物基餐食 , 并布局电商渠道 。
Beyond Meat , 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蛋糕 , 去年以来 , 其在海外市场的扩张趋势明显:去年9月 , Beyond Meat宣布在中国江苏投资建厂;今年4月 , 其又宣布将在中国建立第二所工厂 。 2020年7月 , Beyond Meat与盒马鲜生合作 , 首次进入中国商超体系;一年后又入驻京东商城 , 在中国有了首个电商渠道 。

新浪科技综合|“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资本还在疯狂投
文章图片
图1/3

除了自建工厂、打通销售渠道 , Beyond Meat还通过线下餐厅到潜在的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 , 与多家快餐品牌推出联合产品 , 例如 , 与肯德基合作推出“植培黄金鸡块” , 和星巴克合作推出植物牛肉轻食产品 , 和金鼎轩、京A、站点比萨等多家餐厅合作推出植物肉菜单 。
Beyond Meat在海外紧锣密鼓的布局 , 的确有所成效 。 反映在财报上 , 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的国外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681万美元扩大到4827万美元 , 同比增长187% , 涨幅明显 , 同期国外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从15%增长至32% 。
不过 , 这显然比不上Beyond Meat为了扩张海外市场砸的钱多 , 最终导致入不敷出 。
财报显示 , 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销售成本为1.02亿美元 , 相较去年同期的7969万美元同比增长28% , 营收占比为68% 。 同时 , 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也从去年同期的3429万美元增至4829万美元, 营收占比为32.3% , 而同期公司研发支出为1382万美元 , 营收占比为9.3% 。
作为一家食品科技公司 , Beyond Meat的研发支出不及上述销售、一般和行政等费用的三成 , 似乎是个危险的信号 。 想要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 , 如果把更多钱砸在营销而非研发上 , Beyond Meat的海外之路恐怕并不好走 。
“中国胃”面前 植物肉的故事不好讲
2019年Beyond Meat上市首日 , 股价暴涨163% , 也让这个新兴的食品科技赛道开始被中国投资者关注 , 涌现了一批本土植物肉品牌 。 但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 , 不管是获得资本青睐的本土植物肉品牌 , 还是进军中国的Beyond Meat、雀巢旗下的嘉植肴 , 在中国的销量都不乐观 。
开菠萝财经查询发现 , 目前Beyond Meat京东旗舰店在售有三款不同规格的植物肉产品 , 分别是“牛肉糜”、汉堡饼和“猪肉糜” 。 一块226g的汉堡肉饼卖46元;一包454g的植物猪肉糜售价83元;两包454g的植物牛肉糜售价210元 , 比1kg同平台其他品牌的新鲜牛肉价格贵出一倍左右 。
为了促销 , Beyond Meat还给出了比原价优惠不少的店铺粉丝价 , 不过Beyond Meat京东旗舰店上线半月有余 , 仅有不到700人关注店铺 , 最热销产品仅有10条有内容的评价 。
销量惨淡的 , 不止Beyond Meat一家 。
作为国内植物肉赛道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的星期零 , 天猫旗舰店上架的主要产品是几款速冻早餐包 。 8月7日 , 其店铺信息显示 , 热销第一名产品月销量仅有300+ , 卖得最差的产品仅有2人付款 。
明星王力宏代言的Omnipork新餐肉 , 号称麦当劳同款 , 8月7日 , 其天猫旗舰店信息显示销量最高的植物肉产品月销量在700左右 , 但商品标题显示 , 这其实是一款“临期”促销产品 , 加上赠品 , 每包比原价便宜10元 。 该店铺内 , 上架的6款植物肉产品中有4款标题显示为“临期商品” , 而非临期商品的月销量在10以内 。

新浪科技综合|“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资本还在疯狂投
文章图片
图2/3

植物肉在中国市场销量惨淡的背后 , 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低、尚未建立起消费习惯 ,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的一项调研显示 , 有36%的消费者因为不清楚或不放心其材料及制作过程 , 不购买并食用植物肉;还有29%表示更喜欢真肉 , 有27%表示对新奇食品不敢尝试 , 还有22%的人觉得植物肉不健康或有添加剂 。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在接受虎嗅采访时曾谈到 , 中美植物肉市场的差异在消费目的上也有所体现 。 在美国市场 , 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素食主义者群体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且成规模的群体 , 他们会为了“价值观诉求”而去主动消费植物肉类产品 。 而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暂时没有形成这样的群体 , 普通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不高 。
此外 , 中国消费者的膳食习惯 , 也决定了植物肉在中国不具备较强的替代性 。 《植物肉产业发展报告》的研究显示 , 国内植物肉产品最常见的消费场景是火锅、烧烤、卤味、炒菜 , 对植物肉产品的味道和工艺要求更高 。
但在目前技术基础上 , 植物肉的呈现形态以肉馅和肉糜等食材为主 。 对于美国饮食结构中受到偏爱的汉堡肉饼和鸡肉卷等产品 , 植物肉饼或肉糜只需要口感达标 , 替代真肉的可能性就很大 。
而在中式饮食结构里 , 植物肉尚不能模拟出真肉的纤维及筋膜感 , 也满足不了中式菜肴常用的炖或者炸的烹饪方式 , 最终味道只能靠调味品或调味剂来解决 , 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消费遇冷、资本热捧 植物肉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消费者不买账的植物肉 , 却深得资本青睐 。
7月16日 , 植物肉公司Next Gen完成3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 这也是该赛道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种子轮融资 。
去年 , 中国植物肉品牌星期零8个月内获得三轮融资 , A+轮融资过亿元;未食达、Green Monday、周子未来均获得超千万元融资;Hey Maet完成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后 , 4个月内即完成第二笔融资 。 今年5月 , 植物肉品牌谷肉GrainMeat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双汇、双塔、金字火腿等从事肉类食品加工的传统企业也纷纷入局 。
CBNData消费站发布的《2020消费领域投融资趋势报告》中显示 , 2020年 , 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同比增长500% 。 根据IT桔子公布的数据 , 2020年 , 全球人造肉行业投融资金融超过了80亿元 。

新浪科技综合|“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资本还在疯狂投
文章图片
图3/3

关于资本为何看重人造肉市场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 , 资本市场对人造肉的信心一定程度上来自政策端 。 “量产植物肉可以节省空间、降低环境污染和肉制品相关疾病的风险 , 对于食品安全也有着深远影响 。 目前来看 , 属于资本端和政策端力推的产业 。 ”上海博盖咨询创始合伙人高剑锋认为 , 素食主义者增多、大健康、环保主义也是资本市场对植物肉的信心来源 。
此外 , 按照植物肉品牌们的说法 , 植物肉的优势在于 , 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饱和脂肪 , 天然优势是没有胆固醇 , 还可以提供肉制品缺乏的纤维 , 且配方灵活 , 可以通过专属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营养成分需求 。
王晟曾向开菠萝财经分析 , 植物肉与其他新消费赛道不同 , 由于技术体系、供应链不成熟 , 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 他认为 , 只有当人造肉产品有压倒性优势的时候 , 大家会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和选择 。 但这需要整个供应链来进行科技改造 。 “只有当技术更成熟 , 产业规模足够大 , 转化率大幅度提升 , 成本下降 , 产品价格才会降下来 。 ”
在目前植物肉产品的口感、价格、营养健康价值都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前提下 , 如果品牌商家再一味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 , 反而可能导致产品达不到消费者的预期 , 影响未来的消费决策;同时高额的营销费用 , 也会成为企业负担 。
在朱丹蓬看来 , 未来决定Beyond Meat的营收、利润、股价和市值的因素一定是消费端 。 “目前 , 消费者对人造肉尚且处于‘认识’的阶段 , 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他坦言 , 目前Beyond Meat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 , 与现阶段人造肉的发展阶段是相符的 。
【新浪科技综合|“植物肉第一股”亏惨了,资本还在疯狂投】但对包括Beyond Meat在内的国内外植物肉品牌来说 , 要真正触达中国的消费者 , 拿下这个几百亿的潜力市场 , 与其像其他新消费品牌一样拼命做营销 , 不如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改造上下更多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