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动力电池供应紧张与产能过剩并存 锂电行业正遭遇“冰火两重天”

_原题是:动力电池供应紧张与产能过剩并存 锂电行业正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采访人员 龚梦泽
智能电动汽车正以一往无前的态势发展 。 相应地 , 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迎来了业绩上涨与投资热 。
“从2021年开始 , 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明显提升 , 但目前来看 , 全产业链的产能供给相对较慢 , 有效供给不足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 , 动力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 , 全供应链的产能供给将面临挑战 。
在此背景下 , 几家主流锂电池上市公司均在加快产能布局步伐 。 然而 , 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动力电池炒作过热、产能结构性过剩、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已经出现 。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对《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 , 动力电池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并存 。 一方面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 , 另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订货不足 。 从供给端来看 , 头部电池企业加速产能扩充 , 就是要提升高端产能的供给 。
锂电行业公司
增资扩产进行时
2021年 , 是各大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扩张之年 , 建立新公司成为不少锂电池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 。
4月28日 , 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 , 拟与ATL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两家合资公司 , 从事应用于家用储能、电动两轮车等领域的中型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 , 其中一家为电芯合资公司 , 宁德时代出资70% , 另一家为电池包合资公司 , 宁德时代出资30% 。
【证券日报|动力电池供应紧张与产能过剩并存 锂电行业正遭遇“冰火两重天”】7月6日 , 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 , 此前与澳大利亚上市公司IGO签署的增资扩股事项已完成 。 据公司此前公告 , 此次增资所获资金拟主要用于偿付内部重组所欠公司全资子公司款项 , 以及为其奎纳纳氢氧化锂工厂运营和调试补充资金 。
7月9日 , 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 , 拟收购金昆仑28.125%的股权 , 并与金昆仑合作在青海省成立合资公司 , 分期投资不超过18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 , 其中第一期建设年产1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 , 亿纬锂能将持有合资公司80%股权 。
此外 , 还有多家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通过增资配股加码锂电业务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国轩高科3月16日发布公告称 , 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柳州投资分别以现金方式对柳州国轩进行增资 , 为柳州国轩锂电池生产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 加快布局柳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 , 拓展市场空间 。
赣锋锂业也于6月10日在H股配售4804万股新股 , 并计划将配售所得款项总净额预计48.55亿港元用于产能扩张建设、潜在投资、补充运营资本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 其中产能扩张建设主要涉及海外锂资源项目 , 潜在投资可能包括矿石、卤水、锂黏土等 。
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 , 国内主要锂电池上市公司纷纷公布增资方案 , 锂电池行业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 同时 , 在碳中和及锂电池梯次利用的双重指引下 , 不少企业也开始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 。
产品结构性产能过剩
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突出
据《证券日报》采访人员了解 , 锂电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增资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当前动力电池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 。 “大家疯狂扩产 , 产能都不够 , 未来五年都属于高速扩产期 。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曾表示 , 今年某一时段蜂巢能源的订单曾达到8GWh , 但当时却最多只能生产5GWh 。
不过 , 一边是各家锂电企业疯狂扩产 , 另一边却是产能利用率备受质疑 。 以宁德时代为例 , 根据公司财报数据显示 , 2019年全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为89.17% , 而2020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2.50% 。
“这一矛盾在于市场上不是简单的缺电池 , 而是缺高端电池 。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表示 , 真正能够满足整车企业性能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 其产能并不过剩 。 近年来野蛮生长的、投机的电池产品看似产量高涨 , 但整车厂家是不会轻易使用的 。
不过采访人员注意到 , 面对日益增长的汽车订单 , 有不少车企退而求其次 , 选择在一些低端车型上使用性能相对较差的低端电池 , 以满足动力电池缺口 。 但这也造成了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另一个问题——电池安全问题频现 。 近期 , 大量的召回事件让行业再次对锂电池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
7月16日 , 因部分动力电池的一致性与BMS软件控制策略存在匹配差异 , 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动力电池热失控 , 长城汽车召回1.62万辆欧拉IQ;7月23日 , 奇瑞汽车因动力电池内部分零件装配可能存在一致性波动 , 召回了1407辆艾瑞泽5e电动汽车 。
合资车企方面 , 7月23日 , 通用汽车宣布 , 因电池模块存在缺陷具有起火的风险 , 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近6.9万辆雪佛兰Bolt电动车;同日 , 丰田汽车宣布 , 因为埃尔法的怠速启停功能存在不完善且蓄电池隔热性能不足 , 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后车追尾事故 , 公司将召回12955台进口埃尔法 。
下一阶段 , 锂电市场集中度还将提升 , 行业洗牌还会继续 。 方建华认为 , 2021年仍是利好锂电行业发展的一年 ,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会迎来利好 。 “在产业发展初期 , 大家会一哄而上 , 但是最终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一定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
技术方面 , 2021年在动力电池材料领域 , 高镍正极、硅碳负极材料、新型复合集流体材料及导电材料 , 都会有一些新技术导入甚至实现突破 。 方建华表示 , “早期动力电池过度追求能量密度 , 而弱化其他方面的性能 , 如今上述新技术对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 ”
资本市场上看 , “正极材料氢氧化锂、碳酸锂 , 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隔膜、电机配件材料铜箔 , 以及锂电池检测设备均已在锂电概念的炒作路线之内 。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表示 , 对于目前已处于历史高位的锂电个股 , 投资者需要警惕锂矿“探转采”工作周期长以及市场原材料采购紧张等变数带来的影响 。 甚至有基金经理表示 , 对于锂电池赛道炒作过热的股票 , 已有15%-20%跌幅的心理预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