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大裁员:有人申请仲裁,有人庆幸转行


|在线教育大裁员:有人申请仲裁,有人庆幸转行
文章图片
图1/1
业务转型 , 员工被裁 , 校外培训机构断臂求生 。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晓含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8月5日 , 多个社交平台流传着有关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裁员的消息 , 这让本就不平静的教育赛道又多了一丝波澜 。
2020年 , 张一鸣在全员信中指出 , 教育正式成为头条系继图文、短视频之后的第三个战略重点 。 一年后 , 将教育视为重点战略的字节跳动也没能逃过裁员风波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字节跳动旗下教育品牌大力教育正在调整相关业务:向3~8 岁儿童提供AI动画课程的瓜瓜龙开始裁撤辅导老师 , 计划在8月底前裁撤50%以上的体验课辅导老师;向3~12岁儿童提供思维动画课程的你拍一、以及面向4~12岁儿童的外教英语一对一业务GOGOKID也已经下架了应用 , 接下来将停止运营 。
裁员的同时 , 字节跳动也在寻求业务的转型 , 比如瓜瓜龙在筹备编程课程 。 据悉 , 大力教育旗下的综合学习平台学浪此前业务重点是成人业务 , 暂时受政策影响较小 , 或将成为字节在教育方向布局的重点 。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 , 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多方限制 。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 严禁资本化运作;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政策 。 教培机构及布局教育赛道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裁员 。
【|在线教育大裁员:有人申请仲裁,有人庆幸转行】在政策大环境影响下 , 曾经服务于K12行业员工的业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转岗、离职、被裁都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 企业向学习硬件、成人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方向的转型 , 也意味着人才等组织架构的变化 。
在业务优化升级等背景下 , 校外培训机构经历着怎样的裁员风波?风波下的公司是如何处理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联系了被裁或被迫离职的员工 , 试图了解裁员风波的真实动向 。
裁员风波下员工和公司的“博弈”
豌豆思维是聚焦于 3~12岁少儿数学逻辑思维的在线学习平台 。 “双减”政策中提到的“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 直击豌豆思维的核心业务 。 这意味着 , 在豌豆思维中大部分和思维训练有关的员工将面临失业 。
在接通豌豆思维上海地区员工于刚电话时 , 距离他被公司约谈已过去5天 。 这5天里 , 他拒绝了赔偿条件 , 目睹了同事和领导的争吵 , 也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合理的赔偿 。
据凤凰网8月8日发布的报道 , 豌豆思维的钉钉群“广东快乐种子科技有限公司”人数从高峰时期的8300多人降到发稿前的6823人 , 据此推算裁员比例不足20% , 否定了网传裁员70%-80%的传闻 。
但据于刚和同事整理的资料 , 在7月30号上午 , 公司以双减政策为由 , 列出裁员名单 , 由各级领导口头约谈被裁人员 。 于刚所在的部门共有160多人 , 在此次裁员中大概波及到100多位 , 远不止“推算的20%” 。
于刚为了说明自己和同事在群里被禁言 , 向刺猬公社提供了“广东快乐种子科技有限公司”钉钉群的截图 。 刺猬公社尝试进一步联系豌豆思维HR确认 , 但对方在听到关于裁员的问题后挂断了电话 。
豌豆思维最初提出的赔偿方案是N , 即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 但其中的“一个月工资”的算法并不是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所提出的“辞退前十二个月的平均薪资” 。 据于刚介绍 , 约谈时说的一个月工资是按底薪来算的 , 平时的绩效、奖金都没有算进去 , 而这些是平时每个月都默认发放的 。 如果以底薪作为月工资标准进行赔偿 , 像于刚一样被裁的员工会少拿到很多钱 。
7月30号下午 , 公司再次约谈员工 , 表示如果不接受赔偿方案会被HR强制解除劳动合同 , 下周一不用来上班 , 且公司会干预后续背调 , 将个人信息公布在官网上 。
于刚和同事们并没有因为公司的态度而妥协 , 8月2号周一照常来到公司上班 , 并于8月3日正式申请劳动仲裁 。 但因为公司并没有真正单方面强制解除合同 , 所以不能正式进行仲裁 , 要由调解员和能代表公司的HR、及员工代表进行调解 。
双方争持不下 , 8月4号 , 代表总部来到上海和员工签节约合同的HR , 全盘否认公司有会单方面解除合同及有过威胁性言论 。 当天 , 豌豆思维的微信公众号也发布官方声明回应网大规模裁员 。 声明中指出 , 受“双减”政策影响 , 公司业务线被迫调整 , 收缩部分岗位 , 也认识到在与员工沟通中存在问题 , 将会认真改正 , 持续与员工友好沟通 。 并表示未来会提供创新互动式素质教育产品 , 美术、编程、口才与表达艺术等课程即将上线 。
对于豌豆思维此次声明 , 于刚和同事们并不认同 , 因为整篇声明中都没有提到“裁员” , 并表示公司是把在员工身上省下来的赔偿金用来运作新业务的支撑 。 此外 , 他们认为公司在2021年7月22日还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置地广场外墙上发布巨幅广告 , 说明公司并不是没有钱对员工进行应有的赔偿 。
直到8月6日晚 , 于刚和同事再次接到电话 , 公司提出可以给到n+1的赔偿 , 其中月工资的标准按照税前薪资;年假、调休将自动清空 , 不会结算成薪资;工资只结算至7月31日 , 不包括8月的工资、社保和公积金 。
于刚和同事仍认为赔偿不合理 , 但也意识到在这里继续“博弈”只能耽误自己的时间 。 8月9日 , 于刚到公司完成了合同签字 , 然而还有10几个同事不同意最新的赔偿方案 , 没有进行签字 。
随着大多数员工的签字离开 , 豌豆思维和员工的这场“博弈”也暂时“告一段落” 。 “双减”政策下断臂求生的教培机构 , 无论是转型还是继续发展业务 , 都将面对资金困境 , 缩减员工数量、降低赔偿金 , 成为他们自救的方式之一 。
时代的一粒灰 , 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 此时 , 教辅机构的员工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 。 在这场裁员风波中 , 无论公司以何种“小聪明”守住自己的利益 , 都不能忽视员工在“博弈”中的力量 。
裁员风波中的众生相
卷入在线教育裁员风波中的公司 , 有的是像豌豆思维一样 , 与员工在赔偿方案上不断拉扯 , 有的则像作业帮一样 , 与员工“和平分手” 。
作业帮员工影子告诉刺猬公社 , 虽然自己还在试用期 , 但公司已承诺按N+1进行赔偿 。 据他了解 , 公司没有拿不到赔偿款的员工 , 在办离职时很多员工觉得惋惜 , 因为工作待遇很好 , 团队内部彼此之间很尊重 , 很有人情味 。
像作业帮一样 , 高途也向员工提供了“满意”的赔偿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在“双减”意见落地的第二天 , 高途集团创始人、CEO陈向东就召集管理层开会 , 定下裁员指标:全国13个地方中心 , 在8月1日前完成关闭 , 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 。 每个中心平均上千人 , 裁员涉及范围达到上万人 , 相当于高途1/3的人会离开 。
高途西安中心的员工说 , 此次赔偿方案中 , 试用期和正式员工整体都按照N+1方案进行 , N的月工资标准计算方式为过去12个月应发工资均值 , 其中包含底薪绩效奖金等 , 涉及工资置换股票的 , 还原计算;按国家法律规定 , 月工资高于城市月平均工资三倍的 , 按城市月平均工资三倍计算 。 所有在岗(有校招HC)的实习生 , 未签署劳动合同的 , 按照正式员工对待 。 补偿金8月10日发放 , 如有遗留的应发绩效将在9月10日发放 , 8月社保也将正常缴纳 。
在裁员风波中 , 还有一些根本没机会拿到赔偿金的员工 , 他们因被降薪而被迫离职 , 掌门教育南昌分部的包子就是其中一员 。 刺猬公社联系到包子时 , 她已经找到新工作 。
据包子介绍 , 掌门教育南昌分部是2020年9月才建立 , 主要业务是全国的市场推广 。 在“双减”政策之后 , 她所在的课程顾问部门在业绩等方面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 照常开单 。
直到离职的前一天 , 包子还在正常上班 。 8月1日来公司后 , 他被总监叫去开会 , 底薪从4500元降到3000元 , 没有达到KPI还要继续扣底薪 。
在双重降薪的压力下 , 包子所在职位的员工基本都选择了离职 。 包子说 , 这种情况下的离职 , 并不等于裁员 。 整个部门的氛围很沉重 , 他们想走法律程序 , 但是发现合同中并没有“空子”有利于他们 , 公司的法务做得很完善 , 于是就放弃了 。
包子和同事也想过继续留在公司等待裁员的消息 , 拿到N+1的补偿 。 但要待多久才能被裁?被裁时拿到的补偿会合法合理吗?在整体教培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 , 包子和同事不敢冒这个险 。
裁员背后的契机与转型
这次裁员浪潮中 , 不同岗位、不同工龄、不同家庭的员工面对裁员做出的反应不尽相同 。
即使公司能够给到合法合理的赔偿 , 但对于部分深耕教培行业的员工来说 , 裁员仍然是“致命”打击 , 未来转型困难 。 但对于那些原本就不喜欢教育行业 , 一直想转行的人来说 , 裁员或许是一次机会 。
作业帮员工影子就是属于后者 。 毕业后 , 他因为专业、经验等限制一直没离开教育行业 , 工作对他而言只是为了“果腹” 。
在听到被公司辞退的消息时 , 影子反而“松了一口气” 。 这件事迫使他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 在离开作业帮的几天后 , 他一直在投简历 。
虽然在想着转行 , 但影子认为自己过去所做的课程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们 。 一个课程涉及到的各个业务线的工作人员 , 老师、设计、研发人员都不是“吃干饭”的 , 大家努力付出不是为了“制造垃圾” 。 尽管在各种因素的权衡下 , 结果可能会比预期差 , 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大量分析和不断修正的成果 。 课程或帮助孩子提高分数 , 或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
转型并非易事 , 但如果继续留在教育行业 , 也许在未来又会面临裁员风险 。 影子说 , 这是道单选题 。 “一个人在悬崖底下 , 上面有一根稻草 , 我们都明白它只是一根稻草 , 抓住也没用 , 但在危机关头人会放弃不抓吗?除非可以再找一条路 , 可能有些人能做到 , 但有人还是会去抓那根稻草 。 ”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接受 , 这群离开的员工开始被“捞人才”社群盯上 。 社群中 , 各种类型的公司向此次教育行业里被裁的员工伸出橄榄枝 , 包括运营、销售、研发等多种岗位 。 在脉脉等社交平台上 , 也有很多公司的HR对教育行业里的人才发出邀请 。
一个行业的“病变” , 也许为更多行业提供的生机 。 就教育赛道内来说 , K12的“衰落”让其他细分领域有了更广的市场 。
早在双减政策之前 , 教育机构、资本、互联网公司等多方已将营销重点转到职业技能培训等成人教育方向 。 据App Growing统计数据显示 , 在5~7月教育培训细分行业广告数占比中 , 职业技能培训在巨量引擎的广告数占比达27.87% , 在腾讯广告的占比达24.88% , 在百度信息流的占比达27.1% 。 而K12行业的广告投放数从5月份的12.91%降到7月份的11.99% 。
智能学习硬件产品备受大厂青睐 。 网易有道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 , 第一季度智能学习硬件产品净收入达2亿元 , 同比增长279.8% 。 学习灯、学习平板、学习音箱等硬件产品在AI加持下一度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宠儿 。
素质教育也成为学科培训转型的方向之一 。 8月4日 , 豆神教育发布《关于行业政策变化对公司经营影响的提示性公告》指出 , 目前主要业务中学习服务业务以大语文学科服务为主 。
2021年一季度 , 大语文学习业务现金收款8,978万元 , 确认收入12,829万元 , 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3.66% 。 在双减政策下 , 公司面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下降的风险;学习中心数及学员数量下降的风险;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文未来主要从事大语文学习服务等业务 , 未来业绩承诺无法实现的风险 。 对此 , 豆神教育指出未来积极通过多业务线的布局(如“豆神美育”等) , 来缓解此次政策对公 司经营产生的压力和影响; 持续推进和大力支持智慧教育业务的创新及发展 , 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公立校的多元化业务合作模式 。
剥离中小学业务 , 成为已上市公司或即将上市公司的操作重点 。 据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员工透露 , 字节跳动在年底前要剥离教育线 , 因为明年必须上市 。 此后 , 涉及到员工的工牌也都将从字节跳动更换为大力教育 , 不再享受字节跳动对员工的福利 。
影子说 , 教育机构是流水线工作 , 各司其职——上课的专业上课、卖课的专卖课 , 做课的专做课 , 最后形成一个链条 , 按照时间步骤 , 然后定时产出 。 教辅机构的转型意味着新的人才需求 , 新的生产流程 , 由此一条条新的流水线再次呈现在市场中 , 就如当初K12一般 。
薛兆丰在《经济学讲义》中提到 , 精心装配、高度协调的流水线一旦安装成功 , 工人就必须每天开工;高温火炉一旦生起来就不能再灭 , 需要一直生产 。 在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K12之外的流水线中 , 将有更多高温火炉熊熊燃烧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