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知识类视频的魅力

【网民|知识类视频的魅力】知识类视频正在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 , 一种新的广泛存在、便捷易得的网络学习空间随之形成 , 激发并释放着社会巨大的学习需求 。 在一些网络平台 , 泛知识类内容播放量占比达45%;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 , 通过短视频学习某种技能 , 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用户使用方式 , 知识类视频正持续走红 。
与此前《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引发的学习热潮不同 , “知识类视频热”并非单一节目、同主题内容掀起的潮流 。 相较而言 , 它是互联网上众多长短各异、主题繁多的知识技能类视频自然形成的聚合效应 。 这种聚合效应背后 , 是数以万计创作者对网民多样化知识需求的积极回应 。
知识类视频其实并非新鲜事物 。 视频公开课和知识类脱口秀由来已久 , 也有过一些知名节目 , 但都未能像今天这样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究其原因 , 一方面 , 此前从事知识类视频制作的创作者队伍不够庞大 , 节目总量不足以形成大规模、持续性的内容供给;另一方面 , 传统节目形态更适合通识类知识的传播 , 选题范围和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不够多样化 。
如今 , 用户生产内容类平台兴起 , 为知识类视频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技术和用户等方面支持 。 这类平台大大释放了知识类视频的生产力 , 也拓展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 。 从广义上来说 , “知识”并不只属于学术机构、专家学者 。 每个人接受的专业训练、经历的实践探索 , 乃至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 , 都是个人知识储备库的一部分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 生活妙招、实用技巧、学科干货、前沿科普、热点解析……过去 , 细碎日常、枯燥专业或冷门艰深的知识内容 , 往往难以进入视频公开课或知识类脱口秀的视野 , 而多以图文形式呈现于问答社区、论坛帖子、教材论文之中 , 而今这些内容则是知识类视频青睐的对象 。
借助算法技术高效推荐 , 短视频平台上主题庞杂、包罗万象的知识类视频“杂而不乱” , 并得到精准传播 , 促成开放有序的网上知识市场 。 这一市场的良好运行又对供给侧、需求侧形成正向鼓励 , 从而让知识类视频领域更加充满活力 。 许多创作者也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 , 凭借实力成长为“正能量知识网红” , 为互联网世界注入知识的力量 。
制作知识类视频的门槛并不高 , 但出新出彩有一定难度 。 一般来说 , 足够的知识储备、直观的视频形态 , 辅以“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方式 , 无需非常专业的制作手法 , 知识类视频就可以实现有效传播 。 不过 , 作为高用户黏性、高使用频率的大众化、日常化传播媒介 , 短视频并非专为知识类内容而设 , 许多用户是在“漫游式”浏览时 , 与知识类视频不期而遇 。 因此 , 除了对标网民有知识需求这个“常量” , 创作者往往会努力创造“增量” , 以此增强知识类视频的吸引力 。 现阶段 , 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提升趣味性 , 比如加入“表情包”元素;或者升级短视频的服务性和便捷性 , 比如在播放进度条上以“小标题”形式 , 标注每一段落的关键词 , 方便用户直接浏览最感兴趣的部分 。 这些努力和创新 , 从客观上进一步激发网民对知识的兴趣、扩大知识的传播 。
当前 , 一些网络视频存在内容同质化、盗版侵权、追求噱头等现象 , 部分知识类视频也存在这些问题 。 若谋求长期发展 , 知识类视频当积极改善 , 不断提升质量 , 推出更多精品 。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知识类视频搭建起便捷的网络学习空间 , 在这里人人得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 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 , 借力知识类视频的蓬勃势头 , 网络流量将更有营养 , 网络精神家园正能量将更加充盈 , 普惠化、个性化的知识传播也将助力更多人创造美好生活 。 鲍  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