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连投两笔,美团跑步进入芯片赛道
文/张丽娟
一个月不到 , 连两起芯片融资事件中 , 都站了同一个投资方:美团 。
这其中 , 最新成立的晶圆半导体代工企业荣芯半导体获得来自冯源资本、红杉资本、美团、民和资本、元禾璞华等的战略投资;视觉芯片设计公司爱芯科技的数亿元A+轮融资中 , 美团及其产业基金美团龙珠也出现在了其投资人名单上 。
当然 , 追赶芯片大潮的不止美团 , 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在下场参与芯片这个历史性的大机会 。
先以百度来看 , 2018年 , 百度对外发布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 , 当时李彦宏还将其称之为国内该细分领域的第一款芯片 。 今年6月 , 百度宣布昆仑芯片业务独立 , 名为昆仑芯 , 并在3月已完成独立融资 , 估值据说已达130亿 。 除此之外 , 百度也在在AI芯片上广为布局 , 投资了微度芯创、曦智科技、声智科技、行芯科技、禾赛科技、芯仑光电等等 。
再说阿里巴巴 , 其在一系列投资之后 , 成立了“半导体界的网红”平头哥 , 主打安全、智能和普惠的云端一体化计算架构 , 并聚焦于云计算与嵌入式两类芯片 。
除此之外 , 腾讯除了花重金投资了中国GPU和AI芯片的初创公司燧原 , 近期也在广发英雄帖大肆招募芯片人才 。 同样在积极组建芯片团队的还有字节跳动 , 据说将发力自研云端AI芯片和Arm服务器两类芯片 。
国外也是如此 , 自2016年谷歌发布TPU以来 , 其自研芯片用在了云端(AI加速芯片TPU)和智能设备(Pixel手机中的自研芯片);亚马逊也已经推出两款自研芯片 , 并且已经开始用于处理Alexa语音助手的部分计算任务 。
由此可见互联网巨头进军芯片领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 而除了下场自研芯片之外 , 投资也成了另外一种达成目标的方式 。
投出下一个“台积电”?
从此前市场中公开的消息来看 , 美团对于芯片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投资上 。
追溯美团在硬科技投资上的发力 , 最早始于2018年 。 2019年对理想汽车的重金押注 , 使得美团投资开始对外崭露头角 。 此后 , 2020年 , 美团对外投资 , 尤其是包括芯片在内的诸多前沿科技上变得更加积极 , 完成了包括机器人、无人配送硬件相关的多笔投资 。
比如王兴本人在财报会议上高频提及的关键词robotics , 美团连续投资了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盈合机器人、梅卡曼德、非夕科技之外;6月还领投了“无人配送车的眼睛”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的D轮融资 , 以及和爱芯科技前后脚宣布的自动驾驶重卡公司嬴彻科技的B轮融资 。
再回过头看融资时间最近的爱芯科技 , 其曾于今年4月宣布接连完成Pre-A、A两轮融资 , 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 背后的投资方站着启明创投、联想之星、和聚投资、耀途资本、万物资本 。
此次美团联合领投的A+轮融资 , 韦尔股份相关联的韦豪创芯和美团战投联合领投 , 美团产业基金美团龙珠也在此轮跟投 , 其他投资人还包括冯源资本 , 元禾璞华、石溪资本、天创资本、沄柏资本、高德创始人成从武等 , 均纷纷入局 , 显示出资本对于这家成立两年多公司的强烈支持 。
据悉 , 爱芯科技CEO仇肖莘在创立公司之前 , 曾担任紫光展锐CTO、美国博通公司副总裁 , 并曾担任AT&T Labs首席科学家 , 且其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 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 。
美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朱文倩在提及投资爱芯的原因时也称 , 随着硬件成本降低 , 大量数据在网络边缘侧产生 , 预计未来边缘侧算力将超过云端算力 , 而这正好属于爱芯科技的产品应用场景 。
当下 , 爱芯科技自主研发的第一颗AI芯片——AX630A已实现量产 , 第二颗芯片日前也已回片并成功点亮 。 爱芯科技AI芯片的目标市场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多个领域 。
【投中网|连投两笔,美团跑步进入芯片赛道】当然 , 如果说投资AI芯片公司爱芯科技是对芯片设计领域的布局 , 投资容芯半导体则透露出美团对半导体领域更加长期的视角 。
8月7日 , 根据拍卖成交确认书显示 , 容芯半导体以16.6616亿元成功拿下了德淮半导体的整体资产 。 因为德淮半导体已经建成大约90% , 也就是说 , 荣芯半导体再投入一笔资金 , 就可以很快将该12寸的晶圆厂运作起来 。
“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布局半导体制造 , 从晶圆级封装启动 , 最终目标实现12寸晶圆自主可控的制造能力 , 为更多的国内半导体设计公司提供精准服务 , 做好国内头部晶圆制造企业的替补 , 进一步壮大中国半导体的整体实力” , 容芯半导体CEO陈军如此说道 。
众所周知 , 提及芯片代工 , 中国台湾不管是份额还是技术是全球排第一的 , 尤其台积电更是大名鼎鼎 , 7nm芯片已经在大规模生产 , 5nm芯片也在试产 , 预计明年可以量产 , 这个进度比三星还要快一点 。 相比之下 , 国内中芯国际最新的2季度财报也显示 , 14nm/28nm的占比提升至14.5% , 而这一占比在一季度还仅为6.9% , 且去年2季度有华为的加持 , 先进工艺的占比也仅为9.1% 。
晶圆制造一直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薄弱环节 , 而当下 , 容芯半导体刚一成立就拿到大笔资金支持 , 在全球芯片产能短缺的周期中逆势而上 , 解决的正是那些长久以来“卡住国产芯片脖子”的问题 。
荣芯融资一完成就立即完成首笔资产收购 , 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盘活芯片行业的历史遗留资产 , 在行业里也是一次非常新的尝试 。 荣芯此轮大股东之一 , 业内知名产业基金元禾璞华投委会主席陈大同也表示 , “全球产能的极度紧张在国内的表现更为突出 。 荣芯公司恰好是一个集中民间及产业的资源 , 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的全新尝试 。 ”
荣芯众星云集的股东名单里 , 不仅有青岛国资委助阵;还有其他诸多业内知名投资机构 , 例如冯源资本 , 其大股东正是韦尔股份创始人兼董事长虞仁荣 , 陈大同本人也曾是手机芯片公司展讯通信的联合创始人 。
值得注意的是 , 美团是跻身其中的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 。
清华人“芯动”了
美团能够成为荣芯此轮融资中的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 , 也或许与其创始人的清华背景有一定关联 。
但更为众所周知的是 , 清华走出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班级“EE85系” , 这个班级里诞生了兆易创新的舒清明、韦尔半导体创始人虞仁荣、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等芯片大佬 。
前文提到的陈大同也是1977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 , 是同届唯一一名学习半导体专业的学生 。 抱着回国振兴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愿望 , 当年陈大同等一群人远赴海外深度研究 , 2000年携手清华同学武平等联合创办了展讯通信 。
与此同时 , 希望通过创业推动中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变革的队伍中 , 还有中芯国际董事长赵海军、华大半导体总经理童浩然、创办华卓精科和华海清科两家半导体公司的朱煜等等 。
投身芯片行业的清华人中 , 除了上述行业大佬利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实业兴国;一部分则是投资助力 。 半导体行业的知名产业基金尽数都有清华人的身影 , 比如陈大同的元禾璞华 , 陈洪武创立的国科嘉和 , 以及无线电系的李立新、邓峰合办的北极光创投 。 从美团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轨迹来说 , 也极有可能成为半导体投资领域重要的互联网投资力量 。
此轮参投荣芯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正是清华1997 级电子工程系校友 。 荣芯的董事会中 , 工银国际融通资本董事总经理贲金锋和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吕大龙 , 也都来自清华 。
公开资料显示 ,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 ,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揭牌 , 该学院主要就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 , 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 , 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 。 王兴就在校庆之际捐赠近10%的股份成立了清华基金会 , 据悉该基金会也将主要用于科研、以及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
就一众清华人参与的荣芯而言 , 其成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创业活动从设计环节开始向中上游的制造环节迁移 , 也反映了投资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 也在向产业上游转移 。
这或许也解释了美团区别于其他家互联网公司切入芯片赛道的方式 , 一是从投资开始 , 二是在半导体与其业务上的协同性问题 。
就行业来说 , 百度的昆仑1代主要用于搜索引擎、智能云生态伙伴等具体的业务场景;腾讯造芯的目标则主要集中在AI加速和视频编解码 , 为其内容业务服务;字节的情况类似 , 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在5G时代都要承载更多内容 , 这些内容就需要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等服务器芯片的支持 。 如此看来 , 美团投资芯片的逻辑似乎并不十分明确 。
但美团为何做出如此的投资选择 , 或许能从王兴在分析师电话会上表达过的一样:“无论一项科学技术多么激动人心 , 归根到底都只是帮助我们实现使命的手段 , 而非目的 , 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使命 。 ”
的确 , 在众多影响人类世界和社会变革的大历史机会当中 , 最终靠的都是科技 , 科技只是实现最终使命的手段;在参与科技的方式当中 , 投资和自研也只是手段 , 都是参与到改变人类历史大机会的方式而已 。
不是战略投资 , 也不是财务投资 , 美团属于典型的使命驱动型投资 。 “美团的投资并不是完全从自身需求和业务边界出发 , 关注的是那些真正的大机会、大趋势 , 芯片和其他任何其他领域一样 , 都是他们关注的前沿科技领域的范畴 。 ”一位熟悉美团的投资行业人士如是说 。
这波国产替代浪潮里 , 芯片的机会似乎遍地都是 , 但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来说 , 想要成功都并非易事 。 关注芯片的资本和芯片创业者共同构成了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即使最终只有极小一部分的企业存活下来 , 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都是有贡献的 。
当然 , 怎样的姿态才能更好地在造芯大浪中冲浪 , 并成为弄潮儿 , 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
推荐阅读
- 代码|GGV纪源资本连投三轮,这家无代码公司想让运营流程变简单
- Insight|太卷了!太不容易了!
- 最新消息|宁德时代再投240亿元扩产宜宾基地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认识论|管理好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华能|全球首座!华能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投运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人物|详解硅谷大佬关系链 谁给马斯克投资、谁陪伴乔布斯走完最后日子?
- 生产|泰禾智能总装流水线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