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资本游戏自吞苦果 《青簪行》成影视流量模式转折点

新浪娱乐讯 7月最后一晚 , 娱乐圈传来重磅:消息吴亦凡被刑拘 , 事件曝光至今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 至于最终结果将等时间揭晓 。 一时间网友们发出各种议论声 , 有人称大快人心 , 有嘘唏不已 , 也有讽刺嘲笑 。 各大品牌方纷纷与他解约 , 吴亦凡团队注销相关公司 , 官媒们评论法律面前无流量 , 而由他主演的电视剧《青簪行》还没播出就面临夭折 。 8月1日凌晨 , 《青簪行》官方就把吴亦凡相关的文章都删了 , 这也意味着大家辛苦拍摄的作品 , 却无缘与观众见面 。 而原本《簪中录》书籍就是一个大女主探案剧情 , 因为吴亦凡的加入 , 剧本各种魔改 , 还来了一场撕番位 。 看到最终被无辜连累的演员们 , 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杨紫 , 投入心力的作品怕是很难和网友们见面了 。 (tungstar/视频)
作者: 吴丹
又一部大投资+顶流+大IP , 因明星倒下 , 导致数亿投资打水漂 。
吴亦凡事件后 , “《青簪行》还能播吗”迅速登上热搜 。 作为主演的吴亦凡被刑拘 , 导致其所有镜头被删除 。 目前 , 电视剧《青簪行》的官方微博删得仅剩一条消息 。
这部腾讯视频的S+级项目 , 按以往标准投资至少在3亿元以上 , 却忽然成了烫手山芋 。 无论AI换脸还是换人重拍 , 成本和难度都不小 。 《青簪行》极有可能像之前那些因主演劣迹事件影响而无法播出的剧集一样 , 损失惨重 。
“用流量明星本身就有风险 , 投资方从天堂到地狱 , 只需要一部剧 。 ”一位北京电影工作室合伙人感叹 , 这些年因艺人劣迹而无法播出的剧屡见不鲜 , “唯流量论”早就出了问题 。
2018年 , 投资5.8亿元的《巴清传》因女主角范冰冰的阴阳合同事件、男主角高云翔涉嫌性侵案件而无法播出 。 2019年 , 《巴清传》换人重拍 , 光补拍就花费6000万元 , 但播出时间依然遥遥无期 。 该剧投资方唐德影视更是遭受重创 , 连续三年亏损 , 徘徊在退市边缘 。
此次《青簪行》背后资方是企鹅影视、新丽电视和凤凰联动影业 , 对应的是三家上市公司腾讯控股、阅文集团和凤凰传媒 。 该合伙人认为 , 大股东腾讯还有游戏等其他业务支撑 , 不至于被拖垮 。 但新丽传媒属于又一次“踩雷” , 2019年 , 其投资出品的两部影视剧《情圣2》《渴望生活》就因主演吴秀波出轨事件无法播出 , 导致元气大伤 。
知名编剧汪海林多年来一直抨击影视行业的“唯流量论” , 并在吴亦凡事件后发声 , “整个影视行业的创作生产机制、购销机制 , 都需要一场深刻的改革 。 改革意味着有人的利益会被重新建立 , 要触犯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 ”他在微博中直言 , 有几位顶流艺人也在雷区范围 , 随时可能出问题 。
流量艺人一次次让资本吞噬苦果 。 兴起于2014年的流量明星 , 短短几年攀到高峰 , 片酬动辄过亿早已不是秘密 。 作为演艺圈风险极高的分支 , 流量明星已经一次次给影视行业敲响警钟 。
流量经济的爆发
【第一财经|资本游戏自吞苦果 《青簪行》成影视流量模式转折点】播放量从来都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参考 , 但自从中国影视剧的投资方变为互联网大厂之后 , 汪海林发现 , 游戏规则变了 。
互联网公司参与投资影视剧后 , 大数据、大IP和流量成了制胜法宝 , 它们可以依靠数据优势碾压专业 。 汪海林曾在《我与流量的战争》演讲中 , 抨击互联网平台的垄断性 。 平台既是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发行公司 , 又是播出平台 , 并且掌握着后台数据 , 从而形成闭环 。 而在国外 , 影视行业的制作、发行、经纪是分离的 。
兴盛于日韩的造星模式 , 一定程度上就是资本为特定人群定制的流量明星 。 中国内地第一代流量小生以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杨洋四人为首 , 他们是流量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见证者、“始作俑者” , 也是标杆性人物 。 在代言和影视方面 , 这四人都掌握着巨大流量 , 报酬丰厚 。 张国立、陈道明等老戏骨 , 片酬尚不及他们的五分之一 。
资本关心回报率 , 而流量明星能以强大的号召力鼓动粉丝买单 。 因而在影视行业 , 跟回报率没有直接关系的剧本内容、影片质量等维度 , 几乎被资方选择性忽视 。 很多流量明星被吐槽没天赋、没专业背景、没演技 , 但资本想要的就是他们背后的粉丝群体 。
汪海林曾直言 , 他这几年碰到的甲方非常荒诞 , 要求编剧降低剧情难度 , 因为流量明星演不出来 。 只要超过两行的台词 , 流量明星也背不下来 。 剧本创作也尽量不要让演员处在一个带戏的空间 , 因为流量明星很可能碰不到对手戏演员 , 需要依靠后期抠图完成独立表演 。
鹿晗曾说 , 他根本没时间去塑造一个角色 , “就是这个大实话 , 现阶段很忙的一些流量明星 , 我敢发誓那是不可能的 。 ”
大IP+流量失灵
早在2018年 , 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 , 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 。
那一年 , 多部大IP+流量的剧集接连扑街 。 由IP小说改编、陈坤和倪妮主演的《天盛长歌》 , 平均收视率仅0.35%;由黄轩和杨颖主演的《创业时代》以及由鹿晗和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 , 在豆瓣分别仅有3.4分和2.7分 。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几部S+级大制作剧集也相继扑街 。 迪丽热巴、吴磊主演的《长歌行》投资成本超过3亿元 , 但口碑和点击率均未达到预期 。 甚至有人把S+视为魔咒 , 连三金“影后”周冬雨出演的古装剧《千古玦尘》也被无情群嘲 。
纵观2021年上半年 , 剧集市场大盘回落 。 云合数据显示 , 2021年上半年全网剧集有效播放量为1575亿 , 同比及环比分别下滑36%和11% , 爱优腾芒四家平台较2020年同期下滑34%至60% 。
今年的大IP+大制作+流量没出现一部年度爆款 。 在豆瓣上 , 2021年播出的剧集中 , 近30部评分低于5分 , 有的扑街更是悄无声息 , 观看人数不足 , 连评分都看不到 。
《青簪行》本是腾讯视频今年S+项目的重头 , 也是吴亦凡首次出演电视剧、进军小荧屏的转型之作 , 几乎是冲着年度爆款而去 。
汪海林在微博中透露 , 《青簪行》的投资人正是另一位顶流肖战的老板 。 过度依赖顶流和IP , 导致新丽传媒再遭致命一击 。
流量产业链对影视行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 数据的可操作性形成一种虚假繁荣 。 被制造出来的流量明星 , 背后有资本运作 , 也有平台高度参与 , 最终的结果就是 , 观众看到的都是包装好的、缺乏灵魂的商品 。
从《巴清传》到《青簪行》 , 接连出现的劣迹艺人事件警示资本 , 流量并不是随便就能制胜的 。 无视影视行业的规律、抛弃专业性、随意收割粉丝韭菜的方式 , 注定会被流量反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