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专家强调:规范金融机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

_原题是:专家强调:规范金融机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
来源:经济日报
专家强调:
规范金融机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
本报采访人员 彭 江

新浪科技综合|专家强调:规范金融机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
文章图片
图1/1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进 , 个人金融信息在不同系统、产品、业务环节中快速流转 ,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 近一年来 , 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 , 多次下发相关规定 。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日前披露的罚单显示 ,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违规采集个人金融信息行为 。
业内专家认为 , 针对违法违规乱象 , 监管机构需要加大整改和处罚力度 , 有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构建更加良好的信用共享、数据应用环境 。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 , 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 明确个人数据和信息权的法律地位、权利属性以及数据、信息的收集使用原则;在法规制度层面 , 在金融、通信、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在行业自律层面 , 引导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建立个人数据、信息开发利用从业规则 。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 , 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合法 , 遵循“合法授权”的原则 。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文仲表示:“数据的采集者对个人数据的采集要告知客户主体 , 并明确采集的目的和范围 , 不能捆绑式、垄断式授权 , 或者用晦涩难懂的法律文书和停止服务的霸权条款来诱导、强迫客户签订授权协议 。 授权的范围一定要和服务功能相匹配 , 不应要求和业务功能无关的隐私数据 。 对个人生物特征和生活行为数据的采集和识别要特别审慎 , 必须要有法理的支持 。 ”
金融机构在数据使用中 , 应尽量不提供与数据个人主体强关联的原始数据 。 范文仲说:“除了具有法律要求和少量专业持牌机构之外 , 数据应该经过脱敏处理 , 降低和个人身份的强耦合关联 , 尽量进行代码化、指标化处理 , 同时控制模型风险 , 保持数据标签使用的有效性和隐私保护的合理平衡 。 ”
【新浪科技综合|专家强调:规范金融机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对于个人用户来说 , 联系信息、生物识别信息、金融资产信息、行为偏好、行踪轨迹等 , 均属于隐私数据范畴 。 针对个人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 董希淼建议 , 个人应提高隐私泄露自我风险防范意识 , 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 不要轻易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 特别是在网络注册、实名验证时要谨慎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 如身份证号、手机号码、账号密码、家庭住址等个人敏感信息切勿随意泄露 。 此外 , 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要提高保护意识 , 不轻易将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提供给物业、商场等第三方机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