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综合|没想到,中国便利店之王来自东莞
文章图片
图1/2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投资界PEdaily 周佳丽
你可能不知道 , 中国最大的便利店来自东莞 。
美宜佳 , 一个发家于东莞的便利店正在全国遍地开花 , 至今坐拥2.4万家门店 , 是除石油系外中国最大规模的便利店品牌 。 而一手打造这间便利店的 , 是现年70岁的叶志坚 。 作为美宜佳的灵魂人物 , 他成功在外资零售巨头的围攻下 , 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 是名副其实的“便利店大王” 。
在叶志坚和美宜佳身后 , 东莞便利店江湖群雄四起 , 他们各占门派 , 让这座城市创下了便利店密度全国第一的战绩 , 缔造了“便利店之都” 。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 , 除美佳宜之外 , 从东莞走出来的天福和上好便利店都榜上有名 。 鲜少人知的是 , 这两家便利店掌门人都曾是叶志坚的部下 。 他们曾表示:“东莞所有的便利店公司基本都有美宜佳的血统 。 ”
便利店 , 往往反映了一座城市运转的效率 , 也是一座繁忙城市里最温暖的角落 。 现阶段 , 国内便利店呈现诸侯割据态势——区域龙头较多 , 如福建见福、山西金虎、浙江十足等 。 总体而言 , 中国南方城市的便利店要远远多于北方城市 , 甚至北京被称为便利店荒漠 。 这个江湖依旧动荡——连雷军也入局了 , 小米生态链开出了一家懒人便利店 。
70岁便利店大王 , 坐拥24000家门店 , 堪称隐形冠军
叶志坚 , 是中国便利店江湖的灵魂人物 。
文章图片
图2/2
叶志坚 , 图片来源于:美宜佳官网
1951年 , 叶志坚出生在广东东莞一户普通人家 , 因家境贫寒 , 初中毕了业就辍学外出经商 。 凭着东莞人独特的嗅觉 , 叶志坚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糖果烟酒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 正值计划经济时代 , 他便悄悄做起了糖果生意 。 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而来 , 叶志坚抓住了这一历史巨大机遇 , 终于将烟酒糖果生意搬至幕前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叶志坚还曾担任过东莞市商业局副局长 , 任职期间为东莞引进了雀巢等国际消费品巨头 。 1990年 , 已经39岁的叶志坚被调任到东莞糖酒公司担任总经理 , 至此开启了自己的零售巨头之路 。 这年8月的一天 , 叶志坚内心始终在盘算着一件事:为什么不尝试将国外流行的连锁式超市模式引入中国来呢?说干就干 , 他当即率队跑来东莞虎门镇选址开设了一间小超市——美佳超市 。
彼时 , 便利店式的零售业态在中国市场堪称罕见 。 可以说 , 美佳超市明亮宽敞的购物环境、开放自选的购物方式 , 开启了东莞人对购物的全新认知 。 一经开业 , 生意便非常火爆 , 第二年就连续新开了8家超市 。 到了1996年 , 美佳超市在东莞的门店总数达到近50家 , 遍布东莞市大部分乡镇地区 。
商业形势一片大好 , 叶志坚却开始犯愁了 。 这一年 , 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完成入驻中国首站——深圳 , 又进一步将触角延伸到了东莞 , 紧接着家乐福等外资大行零售企业也纷纷落脚东莞 , 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优惠 , 掀起了一波大型购物超市潮流 , 无形间对美佳超市造成了冲击 。
面对如此现状 , 叶志坚反复思考:是做大 , 还是做小 。 基于当时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团队等实际问题 , 也结合了在美佳超市经营和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发现的便利店商机 , 他最终决定错位竞争 , 走一条差异化道路——把店做小 , 转型特许加盟为主要模式的24小时便利店 。
1997年 , 第一家美宜佳便利店在莞城花园新村农贸市场旁正式开业 , 参考国际上先进的连锁经营模式 , 美宜佳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形象、统一管理 。 在东莞这样流动人口极多的城市 , 不同于大型超市的繁琐流程 , 这种24小时营业的新型模式却意外备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
随后 , 美宜佳迈出了扩张步伐 , 迅速包裹住整个珠三角地区——2003年11月 , 广州开出第一家门店;2004年8月 , 深圳开出第一家门店……到了2007年 , 美宜佳在东莞的厚街开出了第1000家门店 。 可以说 , 在广东 , 每隔一条街就有一家美宜佳 。
直到2014年4月 , 美宜佳不再局限于在广东省的发展 , 开始进军外省 , 同年4月在厦门开出了第一间省外分店 。 在随后的两年里时间里 , 美宜佳马不停蹄地攻入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地区 , 门店总数破万 , 成为中国便利店行业的最大黑马 。
如今 , 美宜佳已经是中国大陆市场除了石油系之外 , 门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品牌 。 美宜佳官网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7月 , 美宜佳已进驻全国20个省市24000店 。 今年4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数据显示 , 门店数量超2万家的企业共3家 , 彼时美宜佳已经以22394的门店数量仅次于中石化的易捷(27600家) , 成为非油系便利店第一名 。
称霸珠三角零售江湖 , 一手打造中国便利店之王 , 叶志坚在2016年拿下了中国零售业最高奖项——CCFA中国连锁业终身成就奖 。 如今现年70岁的叶志坚已鲜少现身 , 回望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 他曾感慨 , “美宜佳发展路上其实并不是没有诱惑 , 也曾错失好多机会 , 但是20年来 , 因为静下心来 , 才能做到今天的规模 , 关键就是专注本业、坚持自己 。 ”
为什么是东莞?
人口1000万 , 诞生一个个便利店巨头
东莞 , 不止诞生美宜佳 。 被誉为东莞便利店“教父”的叶志坚 , 麾下还走出了几位叱咤江湖的猛人 。
上世纪90年代 , 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欧阳华金进入到叶志坚所在的东莞糖酒集团工作 。 坊间传闻 , 他曾任叶志坚的秘书 , 也曾在机缘巧合下参与了“美宜佳”连锁品牌的创办工作 。 2003年在国企改革的浪潮里 , 欧阳华金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高管职位 , 揣着50万元启动资金投身创业 。
2004年7月 , 欧阳华金与一群年轻人携手创立了天福便利店 , 为了在日资便利店和已经打出一番天地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中做出差异化 , 欧阳华金将天福规划为满足消费者日常所需、且高于夫妻老婆店经营标准的连锁品牌 。 “50万要开一个连锁企业是不可能的 , 我们能做的就是整合上下游的资源 , 通过加盟的形式来弥补创业资金的短缺 。 ”欧阳华金曾说 。
创业之初 , 欧阳华金与搭档早出晚归考察网点 , 为了取得供应商的信任 , 不管如何每一次拿货都付现金 。 同时为降低运营成本 , 他还自建了物流公司 , 统一为加盟店送货 , 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创造盈利空间 。
这也加速了天福便利店的经营和扩张步伐 。 数据显示 , 在天福便利店成立的第一年 , 单在东莞市内就有100家加盟店 , 随后走出东莞接连在广东省内、湖南、江西等地区跑马圈地 , 如今已坐拥超6000间门店 , 位居“中国便利店百强榜”上全国第四 。 如若撇开石油系便利店 , 天福则是仅次于美宜佳的中国第二大便利店 。
同样出自便利店界的“黄埔军校” , 上好便利店掌门人——周星轲也曾是叶志坚的部下 。 1994年 , 湖北宣恩人周星轲决定南下广东打工 , 一开始辗转东莞摆过地摊当过搬运工 , 十分艰辛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他应聘进入美佳超市担任采购员 , 直到1998年已在美宜佳便利店工作了一年多 , 是美宜佳的第一代店主 。
【新浪财经综合|没想到,中国便利店之王来自东莞】期间 , 他意识到便利店零售行业的发展前途 , 而东莞有着开便利店得天独厚的条件 , 于是自己另辟蹊径创立“上好便利店” , 仅两年时间在东莞的厚街和南城开了近10家门店 。 凭借着“直营+改造+托管+区域代理”的经营方式 , 上好便利店迅速壮大 , 目前在全国已经拥有2000多家连锁店 , 是东莞便利店规模老三 , 也曾登榜“中国便利店行业前十名” 。
孕育了一批中国便利店名将 , 东莞被冠以“便利店之都” 。 有人曾戏称:在东莞 , 摔个跤都可能摔在便利店门口 。 数据显示 , 东莞便利店密度达到1242人/店 , 密度高居全国第一 , 是北京的7倍之多 。 与此同时 , 在东莞便利店中 , 61.38%为24小时便利店——也就是说 , 东莞每两家便利店里 , 就有一家是全天营业的 。
这个城市究竟有何魅力?作为广东省地级市之一 , 东莞是“广东四小虎”之首 , 有着它独特的历史社会因素 。 快速的城镇化建设 , 独特的市管镇格局 , 让东莞城镇的工业产值不输于中心城市 , 曾被誉为“世界工厂” 。 过去30年 , 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外省少男少女来到东莞 , 进入工厂流水线 。
而城市便利店兴起的背后 , 正是离不开8090后主力消费军 。 一项数据显示 , 在百城年轻人指数TOP10城市排行中 , 东莞以77.31%的青年流入比例排名第一 。 这意味着 , 这意味着一大群有消费需求 , 有工作能力的青年人正在加快涌进东莞 , 占据了整个珠三角超一半的外来人口 。
当然 , 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由于门槛低 , 便利店也是许多东莞创业者选择的项目 , 一波外来人口也希冀通过加盟便利店创业来奔小康 , 实现“老板梦” 。 种种因素 , 让东莞成为一座便利店的“创业之城” 。
北方为何是便利店荒漠
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 , 雷军也来了
放眼全国 , 本土便利店品牌遍地开花 , 呈现诸侯割据态势:厦门见福、太原唐久、山西金虎、湖南新佳宜、浙江十足、河北365……北京 , 却成了便利店荒漠之城 。 总体而言 , 中国南方城市的便利店要远远多于北方城市 。
根据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数据显示 , 北京的便利店饱和度为8889人/店 , 排名在二十名以外 。 这也意味着 , 要在偌大的北京找一间连锁便利店 , 需要耗费一点时间 。
也许不少人还记得 , 北京前两年那场便利店品牌的大撤退 。 2018年 , 邻家便利店股东爆雷致资金链断裂 , 一夜之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同年9月 , 131便利店因资金周转问题 , 公司员工遣散 , 创始人失去联系;紧接着 , 全时便利店前后关闭90多家门店之后 , 在2019年2月也迎来倒闭拆分……这些纷纷关闭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均开业仅仅几年 , 在短暂的繁荣后黯然落幕 , 北京便利店行业顷刻入冬 。
为什么北京便利店品牌这么难?多年前 , 有业内人士从北京气候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大多数城市相比 , 北京冬天长 , 春天有沙尘暴 , 影响出行;多封闭、半封闭社区 , 类似长安街的宽街道也多 , 辐射范围受限 , 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便利店的发展 。
与此同时 , 北京便利店少和北京深宅大院多 , 街道文化欠缺;并且地铁附近不设置商业街、不开放商铺入驻 , 也被认为是限制北京开便利店的因素 。 同时和许多南方城市相比 , 外资便利店进入北京的时间相对较晚 , 便利店消费意识较为薄弱 , 本土品牌追赶需要时间 。
不过 , 北京从未放弃便利店 。 早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 , 北京就屡屡强调要重视发展便利店业态 。 为了解决便利店稀少的情况 , 北京松绑并出台了扶持政策 , 在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每社区建设不少于1个便利店 , 2020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
今年7月 , 北京地铁5号线的和平里北街站、6号线青年路站与7号线菜市口站分别开设了一家地铁便利店 。 时隔17年 , 地铁站便利店终于重返北京 , 一度冲上微博话题热搜 。
被视为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 , 便利店依然是一门好生意 。 不久前 , 小米生态链企业「米糖」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 其旗下较为知名的是“懒人便利商店” , 主打日式风格 。 便利店 , 历来被视为离年轻人最近的线下零售业态 , 连雷军也来了 。
一直以来 , 便利店都被认为是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 , 不仅折射着城市的商业成熟度 , 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 。 它是打工人工作间隙的出逃之地 , 也是深夜里依旧能够觅食之处 。 在被压力和内卷裹挟的都市里 , 便利店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暂且慢下来感受生活片刻的温暖存在 。
推荐阅读
- 综合|千村万乡驭风:国家电投上海能科小(微)风机破局分散式风电
- 综合|佳都科技:获“CPSE安博会头部企业”等5项大奖
- 技术|2025年数字商业的AI综合渗透率约至30%,影谱科技位列数字商业内容首位
- 监测|我国再添一枚资源监测利器
- 综合|自贡室外巡逻机器人
- 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印发
- 硬件|Club 3D推CSV-1568扩展坞 视频/数据/电源综合解决方案
- 甘肃|甘肃建成西北首个自动驾驶城市综合测试区
- 综合|“支付+”赋能政务服务,银联商务助力山东“一网通办”
- 化石|“世界之最”!就在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