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机|从“04机”到5G网络 他奔跑在通信创新的路上

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 , 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 。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只有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 才能让科技的大树硕果满枝 。
季新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迫切希望发挥自己所长 , 改变中国的通信现状 。 这个想法从我走上科研路起 , 就没改变过 。 ”坐在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面前 ,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新生目光炯炯 。
从2G到3G、4G、5G , 在推动信息技术迭代的征程上 , 季新生始终没有缺席 , 为国家通信网络筑起牢固的安全盾牌 。
近日 , 季新生因在通信网络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 获颁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初出茅庐参与“04机”研发
1988年 , 当得知研究所要招一个数学基础好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 从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 , 本已考上原空军气象学院研究生的季新生在父亲的支持下 , 转学来到河南郑州 。
“部队的需要 , 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 ”季新生回忆道 , 这个选择做得非常仓促 , 总共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 他就下了决定 。 许多年后 , 季新生依然清晰地记得 , 当他推开研究所机房大门的那一刻 , 满满几个房间的机架上几万支电子管闪耀着色彩缤纷的光 。
当时的季新生不知道 , 他将要加入的团队正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 我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翅高飞 , 却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缚住了“翅膀”——在这个“顺风耳”神话流传千年的国度 , 作为现代化标志之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得并不充分 。
为国家经济发展、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 同样是保家卫国的生死之战 。 季新生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研究所所长邬江兴临危受命 , 挂帅出征 。
他们要攻下的一个高地 , 是研制大型程控交换机——“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以下简称“04机”) 。 这是个高技术、高门槛的任务 , 一般需要花费数亿美元 , 而当时季新生所在团队的经费远不足以支撑此项研制工作 。
“搞这类高难度科研 , 如同打大仗、打硬仗 。 没有硬骨头要啃 , 难显军人本色 。 ”季新生对邬江兴的话深表认同 。
当时刚刚硕士毕业留校的季新生 , 承担起了“04机”营业厅业务的软件设计任务 ,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计算话单、打印话单 。
3个月后 , 团队人员发生变化 , “04机”整体软件框架也发生了调整 。 在经过基本的考察和小任务的磨练后 , 邬江兴让季新生独自把“04机”系统计费软件的开发工作承担起来 。 从“小跟班”到在项目中独当一面 , 年轻的季新生深感责任重大 。
2009年 ,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工业和信息化巡礼——辉煌与成就活动中 , “04机”与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轮等一起 , 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8项“第一”的工业成就 。
对于邬江兴当年的这份信任 , 现在每每谈起 , 季新生都有些“后怕”——对困难估计不足 。 “也许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 才是科研中最不能缺少的吧 。 ”季新生说 。
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
技术跟随 , 是许多国内研究人员在投身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时 , 最为“稳妥”的选择 。 其优势是避免大方向打偏、短期内容易“见效” , 但缺点是竞争者众多、成果被重复可能性高 。
“不安分”的季新生 , 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 “我们不断地转换研究重心 , 用新思路引发新突破 。 ”他说 。
季新生和他的团队成员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 , 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 , 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
在攻关某项目时 , 团队成员提出 , 传统研发路线对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认识很“僵化”:交换机下面只能接基站控制器 , 基站控制器下面必须接基站 , 交换机和交换机则永远“不见面”……
在所有的科技创新中 , 体系结构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 。 能否在最本质的地方开辟新路 , 从源头上走出一条捷径?
“完全可以!”季新生斩钉截铁地说 。 不久后 , 他和团队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全IP的分布式移动通信”设计思路 。
众所周知 , 互联网是基于IP族协议网络 , 所谓“基于全IP的分布式移动通信”设计思路 , 就是把电信网看做一个计算机网:基站是服务器 , 是一台计算机;基站控制器也是一台服务器 , 也是计算机;所有接入这个网络的设备都可以是一台计算机 , 通过IP网连接起来 。
为了做好全IP架构的移动3G项目 , 2001年 , 季新生克服了重重困难 , 带着团队“集体消失” , 投入到封闭式科研工作中 。 那段日子 , 他们“南征北战”、风餐露宿 , 搬机架、拉线缆、架设备……所有任务都是由团队技术人员手拉肩扛完成的 。
2003年 , 在国际最大规模的3G技术实验中 ,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全IP移动通信系统 , 季新生团队研制的产品在与美国、韩国等国的顶尖公司产品的对比中 , 各项性能指标均排名靠前 , 大容量呼叫等核心指标排名第1 。 在移动通信领域运用全IP技术方面 , 他们一度领先国外其他厂商5年左右 。
处处为年轻人搭舞台
“科学家最大的悲哀是后继无人、事业断线 。 ”一直以来 , 这句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至理名言“刻”在季新生的心底 。
“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 , 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 。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只有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 才能让科技的大树硕果满枝 。 ”他说 。
在今年6月的师生聚会上 , 季新生半开玩笑地说:“我已经53岁了 , 以后就不能说自己是青年专家了 , 要转战新的战线喽!”
季新生深知 , 要想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 就必须建立一支不断进取的科研团队 。 他特别善于给团队的年轻人压担子 , 处处为年轻人搭舞台 , 创造一切机会 , 要求他们要具备“自编”“自导”“自演”的本领和能力 。
在季新生的团队里 , 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 , 不以学历论高下 , 也不拿职称高低分三六九等 , 只以科学精神、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工程技术成就论英雄 。 季新生延续了邬江兴的做法 , 提倡“得理不让人” , “头脑风暴”一旦搞起 , 大家会吵得一塌糊涂 。
“学术争鸣不仅能碰撞出思想火花 , 也能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 相互间的激烈交锋往往能为解决疑难问题打开新思路 。 ”季新生如是说 。
【04机|从“04机”到5G网络 他奔跑在通信创新的路上】如今 , 说起自己的团队 , 季新生由衷地感到自豪 。 这里既有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 , 也有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 。 他们是自己思想最迅速的执行者 , 又是自己灵感的激发者 。 在他的带领下 , 这支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 现在 , 许多团队成员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 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
采访人员想请季新生多谈谈自己 , 但他却总是把话题转到了工作上 , 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的研究计划 。 采访人员没有打断他 , 因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 , 他的目光应投向未来……◎刘 强  采访人员 张 强

    推荐阅读